苗族

苗族是蚩尤的后裔,
与炎黄子孙一样拥有古老的血脉。
他们曾经历过几千年的苦难,
在世代与自然的斗争中,
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
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世代跋涉迁徙并没有改变苗人的民族精神
——乐观、团结、以苦为乐。
三万平方公里的苗乡侗寨,苗族人的祖先以芦笙的方式,诠释爱情、乡愁以及生命。

苗寨的炊烟飘出了多少年,芦笙就吹奏了多少年。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

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

对于苗族人来说,芦笙不仅是乐器,也是节日祭祀的“圣器”。
逢年过节,苗族人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
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9-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1套56枚,
其中第6枚“苗族”展示了苗族小伙吹奏着芦笙,与姑娘跳起芦笙舞的情景。
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芦笙的笙管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制作。
芦笙匠人对竹子的挑选非常严格,
竹子材质的优劣是了芦笙制作成功与否的基础。
需严选竹节长,中空大,竹壁厚薄适中,
且不易裂破的本地竹子

芦笙中一枚小小的簧片,
是整个芦笙制作的工序中,
最关键的环节。
衡量一个芦笙匠人技术是否合格,
主要体现在这块簧片身上。

怎样做才能做出好簧片,
恐怕翻遍古籍也没有一个说法,
簧片的制作全凭师傅的经验和手艺,
什么火候,什么温度、什么力度会呈现什么效果,
这都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才积累的宝贵经验。

笙斗,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
以杉木最佳,外观呈纺槌形。
制作时,要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
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
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芦笙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多样。
笙声响起

多情的苗寨,一路笙歌点缀着一个民族的情怀。
在芦笙吹响的地方,苗寨的群山逶迤成千军万马。
在芦笙吹响的地方,银饰舞动一路歌舞。

大山彪悍的肌肤呈现在我们面前,江水柔美的发髻撩痒我们的心尖。
原始而真挚的笙音,响彻苗乡侗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