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知道酒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小吃,不像老家,常州的萝卜干,丹阳的淆肉,上海的灌汤包、麻团,江南人的阳春面、小馄饨……细说起来,口水都要留下来了!
酒泉,耳熟能详的是夜光杯,还有伴着霍去病的故事的那眼泉水,然后就是诗句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啦,说起吃食——臊子面,是岐山的有名;酿皮子,不知道啥时候成了嘉峪关的小吃;搓鱼子,张掖特色;拉条子,新疆美味,还要配上大盘鸡……咱酒泉,酒泉人就吃这些啊!可惜都不是咱酒泉的特色。
初识糊锅,大约三十年前了,被同事拉去吃早点,听着名字很新奇,脑海里想了各种写法,就是不知道“糊锅”两个字应该怎么写,怎么解,一路上暗自思忖:锅都糊了,有什么好吃的?
到了糊锅店,很小的店面,桌子摆在了店外,看着食客们津津有味地一碗一碗端出来,呼噜呼噜吃下去,很是过瘾的样子,于是十分期待。同事笑话我,怎么连糊锅都没吃过!可不是嘛,我从小生活的那个环境,是一个天南地北大同盟的环境——农垦。那个环境是自成一体的,除了酒泉人,中国哪儿的人都有,我见过那些邻居家里的各种山南地北的吃食,真的没有见过糊锅嘛!
同事说我是第一次吃,给我来了个两掺,就是麻花和面筋都有的那种。满满的一碗撇流晃荡地端到了我面前,打眼一瞧,真心没胃口啊!这是啥?稠糊糊的汤里,有麻花、有切成薄片的厚厚的烙饼,这和我想象中的美食实在是相去甚远。可是同事已经花钱买了,还热情地端给我,期待我喜欢呢,不吃说不过去啊!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学邻座的样子,先喝了一口那稠糊糊的汤,哇!爽啊!真的。别看这东西卖相不咋滴,这味道还真心不错,入口咸香,后味有点辣,还有鸡汤的香味呢!嗯!不错不错!尤其那个辣味,不是辣椒的那种热火火的干辣,这辣有滋味,尤其是吃下去一会儿,胃里暖暖的,真心舒服呢!再吃一口汤里泡的麻花,因为汤是勾了厚芡的,麻花一时泡不烂,还是有麻花的香脆,但是,麻花的外面裹着那层香喷喷的稠汤,于是,比干吃麻花又多了一种香糯;那烙饼本来很厚的,依着那厚度切成薄片,热汤里一泡软和了,吃到嘴里绵软香甜……
自那时起,我便爱上了这个小吃——糊锅。后来才听乡下的老人说,这个糊锅可是咱们酒泉地地道道的当地小吃呢!据说还有来头呢!
古时候酒泉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一年临近年关,很多商队要经过酒泉赶回老家去过年,到酒泉的时候,天降大雪,路不通了,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只能在酒泉住下,雪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了,回家过年已成泡影,而客栈里眼看也要坐吃山空了!怎么办呢?这些客商们一下子想起自己包袱里带着的干粮了,于是纷纷解囊,把各自的干粮拿了出来,有炸的麻花,烙的大饼,还有肉干什么的。大家伙儿用客栈老板的大锅,把这些吃食烩成了一大锅美味,客商们和老板就吃着这锅大杂烩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这就是糊锅的由来。呵呵。真的是传说哈!这个名字也是很有想象力啊!我还是不知道为啥叫“糊锅”啊!好尴尬呀!
我的家人一开始也不看好这个小吃,后来被我感染的,纷纷喜欢上了这个小吃,父亲有时候还惦记这口,自己跑去吃一碗呢!弟弟就不用说了,这些年在外打拼,只要回酒泉来,一定要吃糊锅。过年的时候,糊锅店老板关门回家,弟弟就天天盼着。这不,今天大年初四,糊锅店居然开张了!弟弟一大早就吆喝着去吃糊锅了!吃前还不忘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我相信他那些北京的朋友是无法想象这个东西有啥好吃的,就像我去北京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去尝那卤煮和豆汁儿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中午时分,弟弟微信问我,这边的快递上班了吗?我说怎么了?要寄什么?他回我说要寄糊锅。我纳闷?不是早上刚吃过吗?原来,他的朋友圈被一个他的同学看到了,这同学自从离开酒泉就再没有回来过,看着弟弟发的糊锅的图片居然哭了一鼻子,然后给弟弟诉说乡情!
感谢快递!感谢物流!让世界真的变小了!等快递上班,一定把这份乡情寄出去,以慰藉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糊锅,和霍去病一样,是酒泉人无论在哪里听到,都会激动的浓浓的家乡味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