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
《自恋的基因》这本书是2021年12月份买的,白老师问作者的时候才知道,当时买这本书是因为翻译的人才买的,李淑玲是翻译这本书的人,她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咨询的一位老师和翻译。也是用来反思和成长自己用的,还考虑自己家也有青春期的孩子。
一年多以后重读拿起来重读,温故知新。
一:首先是定义:自恋型人格 指的是个体需要不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中人格特征。
二、自恋的七宗罪
(1)羞耻感的丧失,对于自恋来说羞耻感是无法忍受的,发展的策略就是无耻或者缺乏良知;
(2)异想天开 找到一种方法,保持内心振奋,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3)傲慢 对他人贬低,有助于他的感受。
(4)嫉妒 采取蔑视来消除羞耻感
(5)权利感 书中的例子是不和女儿说话的母亲
(6)利用 他人很难感到他人的价值。
(7)模糊的界限
因为这个七宗罪理论基础来自于弗洛伊德,我个人不太喜欢,更喜欢后现代的积极心理。
形成原因是幼年没有完成很好的母体分离。孩子的无知里也有一种优雅。
三:自恋人格的形成
这个部分梳理自己的目标是希望孩子平和有反思精神。这个部分讲需要父母帮助孩子人情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完成同父母的分离~个体化。区别照顾者和健康的自我意识。
三、了解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存指南
拥抱现实,学会在现实世界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与其搭自恋者的顺风车,不如想办法自我实现。
四、培养互惠的关系,感到付出自己是值得的,没有必要计较。
#最后体会和美好的期望
理解现实中通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事实去认识人而不是想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每一个人的人格人性都是比较相似的。
自恋没有办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避免自恋人格带来伤害,核心是有自我目标。很多时候,人们容易被自恋者激怒,学会 温和的表达且意识坚定,这是一个朝向。
健康的家庭 每个人都有付出和收获,建立互惠关系,且没有怨恨,看重独立和界限,尊重彼此的观点而不是记分。
避免自我反思变成自我攻击,亲密关系里更需要互惠互利。理解自己,接受现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发现跨越边界的行为要为对方明确指正出来。
青少年是不考虑别人感受是正常的,他们最重要的是发展同一性。
1.不需要过早的全然接受父母的价值观,
2.没有办法认同主流价值观会心生愤怒
3.青少年同一性扩散,很难完成对未来的筹划,不太能专注投入自己的学业和感兴趣的事情,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心情投身于目标与理想。
以上是今天读这本书是读书笔记、曾经我特别在意过同一性。提醒自己摈弃不良行为,避免成为自恋型父母。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3944/9946583e5ad455d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