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大唐贞观元年,风云初定。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众芳争妍。长安城里一片热闹繁华,街上人来人往,道旁店铺林立。临街有一家医馆,朴素洁净,里面一位医者正在问诊。那医者五十上下,青衣长衫,眉目和善,颔下一缕长髯,头发束起,绾成一髻,只着一枚木簪,望之超然。
来者是一位中年妇人,布衣荆钗,平常打扮,眉目之间略有些大家之气。话语之中,谈及并非自己生病,而是小姐有恙。小姐是才过门不久的新妇,身上不适,约略为妇人之病,害羞面薄,故请侍者代为求诊。半盏茶的功夫,那妇人已将病情讲明。长衫人面带微笑,心中已是明了,提笔刷刷写就一副药方,交与妇人,嘱道:你家小姐并无大碍。照这个方子,吃上三副就会好了。夫人还请放心。
送走妇人,已是掌灯时分。劳累了一天,那长衫医者命人关了医馆,却并不休息,径直进了书房。这里存放的除了历朝历代的医书药典,还有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采集来的各种药草。几案上散放着一些文稿,记录着一些药草的形貌药性,配有图案,栩栩如生。这位医者就是孙思邈。
孙思邈十八岁学医,二十岁即为乡民诊病。多年来,四处奔走,寻访名山大川,采集草药,研究药理,也算是收获不小。但是,他心里始终有个愿望未了。传闻西域有种奇花,生于天山,其茎似莲,药性奇特,可解百毒。平生未见,实是大憾。医者仁心,若能寻得这西域奇花,雪中之莲,哪怕是见上一见,也算不枉此生了。在这个暮春的夜晚,医者孙思邈做了一个快意的决定,只身赴天山。
二.天山路远
三日之后,打点好京城里的一切,孙思邈就上路了。陪伴他的是一匹老马,这匹马陪他东奔西走,早就如同老友一般。随身携带的不过是些衣服盘缠,自然还有从不离身的一本医典和一个药箱。此番前去,山高路远,结局难料,但是对于孙思邈而言,却全无犹豫,只管向前。
离开长安三个月了。一路西行,人烟渐少。出了凉州之后,更是满目荒凉,除了偶尔路过的商队,连飞鸟也看不到。所幸,孙思邈身体一直康健,亦重养生之道,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倒也没什么要紧。只是人清瘦了一些,脸上多了风霜之色。五十岁的年纪,看起来仍然精神十足。
天山就在眼前了。孙思邈心中一热,路上的风尘辛苦一概变得微不足道。前面似乎是一个集市。来往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相貌、服饰与中原大不相同。这些人身材高大,皮肤雪白,鼻梁高耸、眼窝深陷,眸子碧绿,甚至连胡须也与中原人不同,浓密不说,颜色居然是紫色的,令人大为惊异。男子有的编着发辫,披散在脑后,有的戴锦绣帽,有的额上束丝带,有的戴毛皮帽。皆是窄袖短衣,衣长齐膝,裤子紧窄,腰束郭络带,脚蹬长靴。果真是一派异域风情。言语更是离奇,倒像是卷着舌头一串串吐出来的,又快又急,像鸟叫,又像是琵琶奏出来的调子。想到这里,孙思邈不觉嘴角一弯笑了起来,连胡子似乎也跟着抖动了几下。或许是突厥人,或许是柔然人,又或许是波斯人,初来乍到,还真是分不清呢。集市上的物品琳琅满目,葡萄、香瓜、瓷器、香料、丝绸、皮货、牛羊肉,马奶酒……虽然比不上长安的富庶热闹,倒着实新鲜不少。穿过这条长街,约略采买了些食物,孙思邈仍旧一路向前了。明日,明日便上天山。(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