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觉得,感激您的人是谁?”
看到这句话时,我感觉心中一振,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要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我们要知恩图报。我们感激的人很多,而感激我们的人,却从来没有思考过。现在想一想,发现也有很多人曾经感激过我。
我的父亲很感激我,在我父亲生病的四年半时间里,我多次陪他到济南检查复查、住院治疗。父亲曾说过:“幸亏有这个女儿”,我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感激之情。
我母亲很感激我,母亲年龄大了,希望有人和她说说话,我每周去看望她一两次,陪她说话,和她聊过去故事,听她表达不满,她就感到非常满意了。
我老公非常感激我,我的婆母长年住在我们家,老公因我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也因我而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给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他很感激我。
我的儿子偶尔也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当他对我有需要时,我及时给予满足。比如,他需要钱我及时给他,他需要我帮他拿东西我就去干,他一般会说声谢谢,或者在微信上发个可爱的表情,都让我感受到他的感激,内心充满了快乐。
我婶子很感激我,因为我告知堂妹招考事业人员的消息,堂妹轻松考上。有的同事感激我,因为我的一句话对她们有所启发。我的领导也曾表达过对我的感激,因为我工作坚持原则、谨小慎微。
感激我的人是谁?仔细一回想,感激我的人很多,感激的原因经常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只是我正好满足了对方的需要。
感激源于需要的满足;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当这种不平衡状态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会使人产生对所缺少东西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如果自己的付出没有满足对方的需要,感激就无从谈起。
对待孩子,我们经常存在付出的不是对方需要的,甚至是强加给他们的,不仅培养不出感激,甚至让孩子感受到厌烦。比如,父母觉得天冷,让孩子必须多穿衣服,孩子要么反抗,要么被迫屈服。再比如家长给孩子讲题,孩子听不懂就连打带骂,发现作业写得不认真,就愤怒的撕了要求重写。这种付出都是一种强加,只能引起孩子的厌烦,哪能培养出感激。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很难,了解别人想要什么更难!无数的悲剧就是在自己的付出和别人的需要之间错位上演。
我们都有上帝情结,常常觉得我是对的,我做的都是为了你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我们感觉付出了很多,但其实是对别人的控制而不是满足对方的需要。
如何让我们的付出与对方的需要相匹配呢?需要处理好界限,做好三件事:对待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全力以赴;对他人的事情,我们只能尊重、接纳;对待老天爷的事情,我们选择臣服。当我们做好了这三件事情时,我相信,感激我们的人会越来越多。
作业:(1)思考并回答:谁是那个最感激您的人?能找出第二、第三……个吗?(3)复习“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