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论凭动机裁判我们的行为》
初看这个标题,我想这篇文章蒙田是想说:每个错误行为、“正确”行为都有背后的动机。
带着初步印象,我去读书里几个故事:有死前违背诺言,让儿子杀掉已投降的夙敌;另一个是介绍人诚恳要求人先把他杀死,因为他介绍人投降,却被杀。
蒙田认为:第一个并不因为死了便践约,第二个即使不死亦于心无愧。我们不能在我们的能力与本领之外负责,而实施的成败却不在我们权力之内,因为真正在我们权力之内的只有意志。第二例子里介绍人以他的灵魂及意志负责,实践的权力不在他手里,也已尽了他的本分。第一个虽然在他死后实施,但无宽恕之理。
读到这里,我的初步印象不准确,但也能解释:第一个例子他承诺了但没有真正放下仇恨,他欲杀之而后快,一直忍着自己死亡的那一天;而第二例子中间人行为动机是自己的愧疚。理解了“不能因为死,就解除我们的一切债务。”
文中还说“更坏的是那些终身容忍,到临死才把他们对近亲的仇恨发泄出来的人。”“我将尽力使我的死不说生前没有公开说过的东西。”
哲学在研究如何死,实现死后顾着自己的良心和荣誉。
《几位钦差大臣的特性》
为要从别人的接触(那是最好的学校之一)学到多少东西,我永远设法使那些与我们会晤的人谈他们最熟悉的事物,而不是他人的职业。
绝对的服从,只应用于界限分明的命令;但公使们不单施行,而且要由他们的建议以造就或引导主人的意志。
沟通要说明自己的目标,同时询问对方是否加点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