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教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成功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是让孩子与平凡为敌

成功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是让孩子与平凡为敌

作者: 陈仲卿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16:43 被阅读51次

    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热衷于成功学的国家了。

    追名逐得的风气自古有之,如今更盛。

    每个年轻人,每天都被贫富差距,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对成功的赞誉,对不成功的鄙视轰炸着。

    比如时下流行的话题:

    我是如何从月薪三千到三万的?

    我用了五年,就在北京买车买房!

    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想问题就是这么极端,如果不能成为人上人,就只能甘为牛马,被全社会唾弃、践踏。也许这种思想发源于成王败寇的古代阶级社会,现代人还秉持此等观念,是否必要呢?

    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和焦虑无时无刻地在向人群进行无差别扫射,连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也无法幸免。我居住的小区,不少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费尽了心思。报各种文体特长培训班自然不在话下,有些家庭更是全家上阵,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

    不过,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真正能获得公认意义上的成功的人,只占到人群的5%左右。其他绝大部分,将来都必须作为一个普通人。

    - 01 -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童年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不是自绝于社会,培训班要上,但不能完全占据孩子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一起长大,全面发展,比起单一的特长更为重要。

    曾经红极一时的军旅励志大剧《士兵突击》中,兵王成才各项素质考核第一,却在选拔特种兵时意外落榜。

    成长不服,质问长官袁朗。

    袁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成才的缺陷:毫无团队精神,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成竞争对手,而不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必须将其淘汰而后快。虽然成才很优秀,但考虑问题从来只有个人得失,其他任何人很难在他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袁朗语重心长地对成才说:

    你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没付出感情。你总是冷冰冰的把他们扔掉。那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一个结果虚耗人生?

    你该想的不是怎么成为一个特种兵,而是善待自己,作好普通一兵。

    大家只看到了名人的成功之处,便不加思索地模仿。可即使你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也不一定能成就马云的霸业;你擅长编程,也未必就能像张小龙一样做出微信这样伟大的产品。

    有的家长看到名校毕业的成功人士在社会上叱咤风云,就发誓要培养孩子考入名校。要上名校,高考得上660分吧?

    所以他们从孩子小学起就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切唯成绩论。

    这样的培养方式其实已经被教育学家们多次批判,却在急功近利的民间大有市场。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太多人拼命模仿成功人士的一两个优点,却让自己长成了一朵莲花,水面上的部分很漂亮,但水下只有一根脆弱的茎。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所有的励志片都有一个硬套路:结局过分反自然,小人物最后总能开挂逆袭。

    中国有两百万军人,不是每一个都能奋斗成许三多。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平凡地服役,又平凡地退伍,继续经营未来的人生。

    袁朗那句话,不仅成才应该听进去,当年追剧的亿万观众也要好好想想:每个人首先要做的,不是怎样成功,而是先做好一个普通人。

    无论学习还是其他技能,想往深处发展,都是往一个点钻研下去。而想要健康、平稳地生活,有无数的点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探索。

    除了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

    - 02 -

    人想成功,除了七分努力,还需三分运气。

    但即使不成功,我们也不能放弃生而为人的基本修为。

    有人觉得,让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就是选择“佛系”人生,放任不管、随波逐流、碌碌无为。

    对不起,那不是平凡,那是loser。

    平凡绝不是努力的反义词!努力,是人生的常态,平凡的生活也需要努力。

    认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只能活成普通人,这并不是向命运低头。

    在生活中,我们有梦想,排除万难地去努力,不是为了成为巨星,而是要过上还不错的生活。

    如果我的孩子长大了,我会给他讲俞敏洪的故事。

    我不是想让孩子也像俞爷爷(手动坏笑)一样,从一个挫丑挫的猥琐青年成功逆袭,创立大企业,赢娶白富美。

    建立新东方那样的功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奋斗,普通人根本无法复制。

    能复制的,只有他身上那些普通人也可以具备的亮点。

    俞敏洪是个很能吃苦的人,他生在农家,从小勤劳,后来创业的过程中尽管无比艰辛,他依然能顽强克服。

    俞敏洪经历过三次高考,在大学里还度过了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后来因为办补习班被北大扫地出门。但这些苦难不但没有击倒他,反而成了他日后演讲的谈资笑料---他是一个有韧性的人。

    俞敏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见过世面,口才也不好,但他愿意坐在那些有才的同学们身边,听他们指点江山,还甘心给他们端茶倒水。

    后来俞敏洪邀这些同学一起创业,大家都相信他。---赢得大家的信任,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俞敏洪说他一生都在坚持读书,每年要读50本书。他的演讲旁征博引,幽默风趣。

    人的天赋、能力固然有高低之分,我不奢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人群中那5%的稀有物种,但希望他将来具备优秀的品质。

    能自食其力,有丰富有趣的灵魂,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就足够了。

    - 03 -

    中国现在流行的成功学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把孩子打造成未来的精英,为此,家长、老师、孩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也觉得值得。

    而对于怎样教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拥有健康的三观和情绪,无论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想得太少,做得太少。

    接受自己的平凡,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既然如此,为何不尊重孩子们作为普通人的情绪,为什么不鼓励他们去寻找普通人的快乐?

    今年初,一则《北大毕业留美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12年春节不归》的新闻报道刺痛了国人的心。

    新闻男主角是一位毕业于名校的学霸,但其父母长期忽视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最终让孩子将他们“拉黑”。家长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方法太极端,太片面,最终造成了一个个心理和人伦的悲剧。

    每一个学霸的养成,除了本人极高智商和极强的好胜心,与父母常年的训练、督促也是分不开的。人的时间有限,在一方面钻得太深,必然会造成其他方面的缺失。能够兼顾学业和情感培养的家庭少之又少。

    何况有些家长表面上是要求孩子上进,其实自己每天都给孩子灌输用“上进、努力”包裹着的名利观。

    同时,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做普通人并不是降低要求,反而需要更广泛的努力和技能。

    让孩子学会在幼儿园如何跟老师表达诉求,如何跟同学相处;

    在家里,教孩子从小学会理财,自己存钱,记录每笔开支,知道父母赚钱的辛苦不易;

    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虽然不能用分数来衡量,但同样不可忽略,从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启发孩子,会获得终生的收益。

    - 04 -

    怎样培养孩子,其实最终反映的是家长的世界观。

    如果家长本人的想法就很狭隘,觉得必须有钱,必须出人头地,只怕从此一家人会多出莫名的压力,而且未必成功。

    如果家长对世事的态度非常开明,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就会注重引导和启发孩子,而不是求全责备。

    《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善用兵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孩子快乐成长。

    可怕的不是普通,而是家长和社会向孩子灌输对普通人的仇视。

    当我们不断教育孩子要超凡脱俗时,某种意义上,是在教他与未来的命运作对,而错误的定位会让人生滑向错误的轨道。

    不管孩子将来成不成功,都要做人,都要过柴米油盐的生活,都要面对人的七情六欲系。即使是那些公认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日常工作里也是在处理大家认为很俗的事务。

    有一句话,当再大的官,身边常打交道的也就七八个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连身边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还能干多大的事呢?越是社会阅历丰富的人,越能感觉到,真正限制自己成就的,不是专业技能,不是智商情商,而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能力。

    李开复写过一本书,名叫《做最好的自己》。

    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力争在能力范围内,把方方面面做到最好,而不是过于在意是否符合外界的标准,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成才的第一步。

    至于最后能不能成功,不必刻意强求。

    就让其他人去争那5%吧,孩子,做好你自己就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功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是让孩子与平凡为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hi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