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敏娜
与苏州博物馆门口排成长龙的队伍和馆内川流不息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位于潘儒巷31号敦睦园主楼二楼的“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内,远离喧嚣,寂静无声。工作室所在的王氏惇裕义庄旧址,初为王鏊后人所建。从堂前的砖雕门楼落款可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踩着涂着醇红漆的木地板走上二楼,82岁的范广畴老先生正趴在装裱台上,专心致志的修复一幅古画,几位弟子在旁边为老师打下手。作品上的墨迹已有些模糊,随处可见斑驳脱落的小洞,托命纸和补纸的部分已基本完成,接下来的环节是补色,范广畴需要在补好纸的小洞上,用毛笔一点点填充上作品应有的“古色”。这里异常的安静,可以听得到风声。 千百年来,中国的书画作品正是凭借范广畴这样的装裱修复师续命,让今人依能从中感受到当年艺术家笔触下流淌的神韵。范广畴用手中特制的小刀在纸张残破处轻轻地刮出一个斜坡,轻轻对身边的徒弟说到,“这幅画已经装裱过两次”。在这里还延续着传统的师徒传承关系,有个40岁的小师弟,就喊着一个85后但是先行拜师学艺的同门叫师姐。从1953年进入马荷荪先生装池迎文斋算起,到今天,时间已整整过去65年。
专心修复中的范广畴先生 从修复室往南看去装裱——古老的技艺
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古人有“装潢为书画之司命”之说。由于中国书画的材料主要是绫绢及宣纸,质地比较薄及柔软,一旦着墨上色后往往褶皱不平,为了便于收藏鉴赏,必须进行加厚加固,这是装裱的由来。书画装裱最初起源于古人观赏、收藏绘画的要求,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优良系统,是我国的艺术遗产之一。中国书画装裱史可追溯到晋代。现存最早记载装裱的史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到唐宋时期,装裱艺术渐入成熟。由于社会稳定,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提倡书法,喜好书画,大幅人物、山水、楼宇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史书记载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出现我国第一部有关装裱收藏的著作——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把当时所藏书画真迹按年代、优劣分成若干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绫锦、檀纸、轴头加以装裱;对其包首、天头、隔水、惊燕都有具体的规定。“宣和装”是装裱史上的最高峰,又称“宋式裱”,是宋徽宗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1119~1125)而得名。“宣和装”的装裱形式得到了帝王的赞赏、书画收藏家的喜爱及历史的承认,在当时独树一帜,形成了正统。到明清时期,书画装裱达到鼎盛,装裱技艺从宫廷扩展至民间,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
苏裱——装潢能事,独逊吴中
民国时期,民间私人装裱行业较兴旺,形成了“北裱”和“南裱”两派。“南裱”是指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裱褙工艺,也称“苏裱”,其特点是裱件平挺柔软,配色素净、古朴大方有“吴装最善,他处不及”的美誉。“北裱”又称为“京裱”,是受“苏裱”直接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受到宫廷的影响,特点是色彩瑰丽大方,裱背厚重,给人以高贵华丽之感。“南裱”典雅,“北裱”奔放。苏装历史悠久。古人有言“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明周嘉冑《裝潢志》)。“书画不遇名手装褫,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清陆时化《书画说铃书画说二十三》)装潢对书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字画,装善而价值倍增;若装潢不善,名迹亦变废物。书画名家、收藏家往往聘有装潢良工,自古已然。然“好事贤主,欲得良工,为终世书画之托,固不自易。而良工之得贤主以骋处,更难其人。苟相遇合,则异迹当冥冥降灵,归托重生也”(明周嘉冑《装潢志》)。到了明成化嘉庆年间,吴中地区各项文化事业蔚然兴盛,吴门书画的发展,私人收藏盛行。明朝王世贞、项元汴等大批文人鉴藏家对作品的装潢十分讲究,乐于与装裱师探讨款式与操作流程。在文人书画家与鉴藏家的推动下,苏州装裱逐渐定型,形成了卷轴平挺柔软,装制妥贴,整体格调清雅洁凈,讲究色彩搭配,图案花纹力求与书画作品协调的特色。“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周嘉胄《装潢志》)。乾隆中,高宗深于赏鉴,凡海内得宋、元、明人书画者,必使苏工装潢。 ”(清钱泳著,张伟点校《履园丛话 ·卷十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3页)
为山九仞 岂一日之功
苏裱技艺博大精深,范广畴能悠游其中,卓然成一大家,离不开他几十载痴迷热爱和长期浸润,百般艰辛的努力。1951年,刚上初中的范广畴上学路过嘉余坊,发现有家裱画店,一个清瘦的先生在摆弄一张画,那张仕女画很美,就是残缺了一半,有点可惜。过了几天,范广畴再次路过小店,发现墙板上人物画已经拼接,整张画焕发着神采,范广畴心里顿感佩服,惊叹不已。后来,他才知道,他路过的小店名叫“谢根宝装池”,他遇见的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艺术引路人——苏裱大家谢根宝。谢根宝14岁拜苏裱名家周德生为师,先后向钟寿柏、蒋任元、刘道生学习。在长期的装裱生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各个朝代的古纸古绢颇有研究,曾为苏州、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博物馆修复珍贵古字画,其中有宋画赵佶《八哥图》、明仇英《洛神图》文征明、祝允明书画等等。从给师傅端茶倒水,做碑帖、打扫店铺、采买东西等粗活干起,到偷偷学本事,抽空练习,范广畴清晰的记着自己修坏的那幅任薰花卉四屏条,他洗画时,把颜色都漂掉了,画废了,心里很郁闷,修画不是件简单的事。慢慢的他更努力的干粗活,慢慢的看,仔细的练,手上功夫越来越好,精细活也顺手了。1957年师傅谢根宝看他老实肯吃苦,技艺扎实,就收他为徒。合作社的曹颂清、唐文兵、纪国钧、王良生等名家也耐心的指点他。
佛像的故事——传世绝技
装裱界有很多轶事,苏裱大家各有绝活。范广畴清晰的记得古松斋的曹颂清先生。曹先生在一处看到佛像图,因为画面破旧,一般人看不懂,以低价出售,曹颂清一眼就看出这幅用笔高古的画是丁云鹏的代表作佛像图。他买回旧画,重新装裱,画面焕然一新,神韵非凡,以高价被人买走。曹颂清合扇面技艺是最好的,当时,名家之扇,一两黄金合一扇面,当时吕凤子的画基本全由他装裱。曹老师曾经指点过他,他还不曾忘记连海泉和马秉辉老师,这两位是名家夏品山高足,连先生和马先生为张大千装裱书画。还有李永桢老师傅,修复古画有绝技。范广畴集众家之长丰富自己。他当时年轻,老师傅休息,他不休息,一个人打6个人的糨糊,主动帮其他师傅做零活,甚至晚上替同事值晚班,他细细的品味高手师傅白天做的活,观察进度和特点,晚上一个人安静,可以有效地反思,找到快捷的办法,逐步提高技艺。为了学本领,范广畴练习左手,这样他可以帮助老师傅同时一起装裱较大的画件。老师傅看到他可以在裱台对面同步同方向协助,非常满意,经常叫他帮忙。慢慢的范广畴人缘越来越好,老师傅敞开心扉传授。他钻研技术,不断总结,举一反三,总能想出省时省力的办法,师傅越来越喜欢他,得到了老一辈师傅们的肯定。范广畴得到顾文霞的赞赏,在苏绣博物馆装裱刺绣。绣品比书画更难装裱。范广畴不断研究,装裱了12.8米的《姑苏繁华图》,16米的《秦淮胜迹图》《维摩演教图》(藏于南极博物院)《刺绣流程图》(费新我绘图,现藏于台北凤甲艺术馆)。他修复了《洛神图》陈洪绶的一幅人物画,以及新罗山人的画。
丁云鹏佛像无文不远——学习书画
为了成为真正的装裱大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艺术鉴赏和书画水平。范广畴信奉“做到老,学到老”,他专门学习绘画,提升书画涵养。一方面,向吴门画院张继馨、吴养木等书画大家请教。后者经常找范先生裱画,范先生便抓住时机讨教。后来自己对着画稿练练,有空就去看张大壮、张继馨画画,领悟,感受。另一方面,报名夜校,学习画画。刘振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素描,施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国画,后来报考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班主任张继馨(花鸟画大师)教国画。此外,家里订了《中国文物报》《故宫院刊》《书法》买了很多书,这些对鉴赏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这些努力,让范广畴更爱书画了,他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他会自己接笔了。有了绘画基础,书画修复过程中他的全色办法也多了。他触类旁通,设计花纹图案定制宋锦,大受欢迎。学画也让他认识很多画家,眼界开阔了,眼力提高了,对书画的精妙也有所领悟。
德行天下——时隔半世纪归还唐云《荷花图》
汪亮是唐云和张大壮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初,他把两张画,唐云的《荷花图》张大状的扇面托付范广畴装裱。唐云是中国著名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后来文革发生了,汪亮失去了联系。范广畴把画装裱好了,悉心收好,但是汪亮却一直失去了联系,他也一直打听着汪亮的下落。这两幅画,成为范广畴的一桩心事。张大壮是章太炎之外甥,与唐云、陆抑非、江寒汀合为现代四大花鸟画家,被合称花卉画的四大名旦。张大壮的扇面,精致极了。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2013年,苏博举办明四家文征明特展,一时间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来观看。范广畴偶然联系到一个熟识汪亮的年轻人,两幅画物归原主。小伙伴都惊呆了。很多人说范广畴傻。法律上借条追溯期是20年,欠条的时效期是3年,这都50年了,“唐云的画现在价格已经到了六位数了,您就这么还回去了?”身边有人问。“本来就是托付我装裱的,而且,汪亮所藏老师唐云的画丢失太多,正好可以给他做个老师的念想,多少年都得还。这是我们行内的规矩、做人做事,都得讲规矩。”老先生淡淡的说。台北凤甲美术馆创始人邱再兴是范广畴多年好友,知道范广畴要去美国,托人捎了一千美金,让范先生防身壮胆。范先生在美国一直忙着装裱古画,没有用到,一年后回国,他把钱从银行里取了出来,连本带息全部还给了台湾友人。这让朋友邱老先生大为惊讶,怎么还会还给他。几件小事,范老先生正直的人品,高尚的人格,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唐云荷花图谢绝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聘请
1986年,受日本轻工局邀请,范广畴先生去日本交流技艺。赴日一个月的技艺交流,他学会了日式装裱。
1990年,美国收藏家王季迁邀请下,范广畴先生赴美。这一年,他修复了古书画有,宋元册页、明朝山水扇面、明四家唐寅、八大山人、倪瓒等作品。他鉴定了一幅著名装裱家刘定之的作品,他的技艺更加精深了,作品典雅精致、古朴滋华,柔软平整。位于纽约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世界四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普通人去一趟大都会博物馆都会觉得非常的难得,范广畴先生曾经在那里修复中国古书画。当时大都会博物馆是两个日本师傅在从事中国书画修复,博物馆方问他是否愿意留下来,范广畴一直没有回复,此事不了了之。后来,范广畴先生去到波士顿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吴同直接提出,“留下来吧,这里很多古书画需要像您这样的专家来修复。”范广畴先生心里清楚,我还是回自己的祖国,那里也有很多古书画需要我。范广畴心里拿定的主意,谁也劝不了。
“我一定要回家的,我是中国人”。其实范广畴故土难离,苏州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师傅,名不见经传,穷尽一生的精力,专研一门技艺。他们可以切磋,他们可以交流,他离不开家乡的文化。
2006年,范先生赴宝岛台湾文化交流,在当地,传授简单的装裱知识,其精湛的技艺,折服了台湾民众。
学海无涯
“三分画,七分裱”,传统裱画工艺可考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而今开始由机器代劳。这个时代,对纸张和手的特殊情分,简直如琥珀一般稀有地存在。长年累月在埋头修复字画,范广畴没被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搅动。他觉得踏实做着挺好。他对学生说“再冷门的技术,专心做,也肯定能走出一条路来”外面把他捧太高,他还有点别扭。由于长年接触古代书画作品和装裱修复材料,所谓“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范广畴在实践中逐渐炼就了不凡的书画鉴别的本领。古书法名画的保存,除了收藏家个人扎实的绘画功力、深厚的传统文化根柢、雄厚的收藏实力以及高超的鉴定能力之外,也得益于围绕在其身边的能工巧匠。就像刘定之是谓吴湖帆艺术鉴藏事业中最为突出的助力者,范广畴在苏州书画修复装裱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装裱是“学海无涯”的行当,有时候需要修复文物,就要求装裱师在修复前充分了解所修书画的质地、年代及各种相关历史、地理等信息,从而定出修复的大体程度。他对各个朝代的古纸、古绢亦颇有研究。很多人做了十年由于工艺水平不高超,勉强谋生,可等到上了岁数,眼力差体力不够对要求精细工艺的装裱都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作为传统手工艺人,时刻都要坚守职业道德,在当今浮躁,速食的年代,普通人很难做到。
直到今天,年近90的范广畴先生,依然在修复各种各样的古书画,残破的碎纸片,在他的手中,不断的化腐朽为神奇,不断地传道授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心得,传授给弟子,在命运辗转浮沉的岁月里,老先生对生活和艺术的双重担当,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让人产生深深的敬意。正是有了范广畴老师这样一批文化的坚守者的存在,苏裱,这项寰宇遗产,才因其精湛独特的技艺形态和对文物保护的非凡意义而广受瞩目,才使得数千年文明的香火不绝。我们期望,老先生健康长寿,期待古老的苏裱技艺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