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这一章。每个字都喜欢,不论是阅读的语感、节奏、韵律,还是文字本身的内涵、胸怀、意境,都堪称顶级,巨大愉悦的享受。
通常喜欢避重就轻找到一个点讲自己的故事,这次不打算这样,斗胆想要分析分析。
- 第一层:自己的的处世态度。
致虚极,守静笃。
我能想到的画面,是科幻片和魔幻片的幻境里,清一水空旷无垠的留白。尼奥从矩阵中醒来,墨菲斯带他穿越在现实和幻境中,满目所及尽是无尽的重复和延伸。《无极》的桃花树下,得到馒头做交易的时刻,画面真实但不容细想,真实的细思极恐。《超体》突破阈值,开发了全部智力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露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所不在。诠释的画面就是宇宙甚至超越宇宙界面下的致虚极,守静笃。
我们处在真实或者虚幻的世界,既没办法让自己从矩阵中醒来,也不知道此刻究竟是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蝶,更无力突破智力的局限穿越时空,俯视宇宙,好像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就是身处其中,但突破思想的限制,致虚极,守静笃。守护自己的思想,不被如梦幻泡影的外界影响,管它真实还是虚幻,我自守静笃。
难,非常难。只是说清楚都觉得自己像个神婆,絮絮叨叨不知所云。
不过,仅仅只知道这件事,不管做不做的到,都能得到放松。
- 第二层,世界真相。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不管披上了什么样的外衣,不过是过去一切的重复。道的规律恒在,人性亘古不变。不管看起来有多么“活久见”和不可思议,本质上就是既有规则上的无尽重复以及人性的一次又一次碰撞和升华。唯一的区别是,叠加。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效的,本质不变,表象叠加,结果螺旋上升。
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无用的器官退化了,比如烂尾和扁桃体,需要的器官生长了,比如下肢和大脑。但无用的没有消失也不能单纯的切除,看起来无用,谁知道它们参与了哪些变化。
扯的有点远,却也是事实。宇宙150亿年,地球45亿年,人类不过6500万年,文明不过上下5000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第三层,世界真相的解读。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已没什么可补充的,万物并作,各自有各自的归宿和过程,最终不过各复归其根。这毫无意义的人生就如蜉蝣短暂的一生一样,不过是宇宙运转中一个什么都不算的过程。
所以,虚无吗,无意义吗。也不是。
647号小宇宙程心归还的5KG物质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不归还,宇宙就没办法重生,多么绝妙的隐喻。我们少说也有50KG,如此渺小竟然又如此重要。人生如此无意义又如此珍贵,珍贵到仅此一次。
思考的终点就显而易见,避无可避: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哪怕它是如此脆弱又如此易逝,随时都可能被夺走悉心度过又毫无意义,但是,这一段短暂的人生,是我们唯一所拥有,仅属于我们个人。
那么,此刻应该做什么呢,起身好好认真吃个饭,才是正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
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人们应当用这种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了解“道”。
世间万物共同蓬勃生长,我从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样的规律不外乎从生长到死亡,再从死亡到生长;从强到弱,再从弱到强,等等,以此生生不息,在变化中生成一种静态的规律。
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循归其本源。回归本源称之为寂静,仿佛不在运动,而这种寂静就是回归本源的状态。回归本源的状态可能以一种常态出现,它就是一种永恒的规律。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明智。如果不能了解这种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灾难。
认识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只有拥有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顾全大局,进而君临天下。君临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规律,能够顺从合乎自然的人才算得上得道。真正晓得“道”的真意能终生不受危难的侵害。
简单而言,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复命”。道的本体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其生生不息,运作起来才没有穷尽,而将这种规律运用得好,从个人到宇宙都会和谐地运作并长久地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