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百慧

作者: 星怨 | 来源:发表于2021-02-16 11:27 被阅读0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道德经》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是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能生慧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所谓“静能生慧”,是说静不仅是一种状态,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渣滓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

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情,其中很多都难以解决,这时心中被盘根错结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若能静下心来处理,往往会柳暗花明。

每临大事须有静气

古人说:“每临大事须有静气。”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遇事就紧张,临事就慌乱的人,终究难成大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人到了一定年纪,见闻增多,阅历丰富,人脉渐广,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容易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恍惚,则又不是好事。

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纷乱变得清晰,分散变得集中,让心神变得清澈?这便需要静下心来。老子说,“静为躁君”,“静”是去“躁”的良方。

《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

一个人内心不静,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够,做人做事容易浮躁。心静使人理智,在冷静的观察中审时度势,做出合理的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心能静,万事澄然

曾国藩年轻时毛病很多,尽管经常反省自己,但很多老毛病总是改不掉,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

可能感觉自己太不像话,于是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发誓重做新人。

结果呢?十天后,日记又写到:“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做不到自新就算了,怎么还奔着禽兽去呢?

最后,曾国藩的老师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

静不下来, 一切都是空的;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在“静”字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立德立功立言,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清静无事,坐卧随心,虽淡饭粗衣,自然有一段佳趣;纷扰不宁,忧患缠身,虽锦衣玉食,只觉得万般愁苦。

相关文章

  • 尚茶紫砂之静

    所谓静生百慧,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

  • 静,能生百慧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道德经》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是心静能够体...

  • 静能生百慧 虚可容万物

    静能生百慧 虚可容万物

  • 静能生慧,静能养性。

  • “静能生定 定能生慧”

    道家曰:“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佛家则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 《...

  • 安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生百慧,虚容万物。

  • 静能生慧

    静能生慧

  • 无题

    古人云,虚能容万物,静能生百慧。虚静是道家最为高深的修行和修养。

  • 静能生慧,定能生智

    静能生慧,定能生智 无关生智,局外生慧

  • 2020.11.24学会闹中取静

    静能安,安能定,定能慧。“静以修身,简以养德。”静能生慧,静能安神,静能致远,静能超然。这些都是说要学会静,学会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能生百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ev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