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评(误评)

作者: 汉天真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22:00 被阅读15次

    大约两三个月前,一文友问我看过木心的文集没有,当时就在百度里点了他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讲课稿,感觉观点有些武断。今天又点了木心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九月初九》。看着看着,惊讶了,近2万字,也不分段,还以为有什么错,一口气不歇,这不就是典型的“语不惊人誓不休”来了?作者要以这种极其罕见的文面格式给读者一个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近半小时读完了,这格式可以说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故意为之吗?细想,不得不承认,非也!整篇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势,更像一驾长长的列车,前后句句紧密联结,的确中间任何地方都不能中断,任何停歇都是不恰当的。

    两万字的长文就一段,古代文章都不分段无标点这不怪,现代散文唯有老先生这一例,新鲜。没有大才,没有足够的自信是不敢采用这样的格式。

    但该文内容之细腻(后半部分)之庞杂(前半部)令人心碎。(我初读其散文,没全懂,所以有心碎之感,贬我自己。懂的人是心“醉”)另外语式半文半白,和红楼梦的语感惊人相似。先生在另文说过红楼梦他看过几十遍,信了。好玩。

    老先生文风为什么这么独特?独特的文风本质上来源于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思想来源于作者独特的个人条件。老先生长期身在国外,这可能有关系。中国文化史像一尊巨大的丰碑,需要隔着太平洋远观,才更显其轮廓清晰,雄伟壮观。若他一直身在国内,反而因“身在此山中”看不明白,经常是同一问题,十个互相抵触的观点鱼贯而出,谁也说服不了谁,互相捣乱。最后没有赢家,形成不了个人风格。木老先生在大洋彼岸一个人研究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里用华语思考问题),很少有人去干扰,像在暗室里,安安静静地思考几十年,学生只管听,只管叫好。当然,他对中国文学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更是他如此自信的第一前提。据说村上春树有意离开本土日本长期在西欧写作,为了写得更有感觉。可能同理。

    准备把《九月初九》再读读,争取弄懂。还没懂就评,显丑了。这个“九月初九”的题目,老实说,也不清楚。

    补述一一

    昨天看的《九月初九》是“盗版”,完全篡改了先生文章的原貌,原来先生的文章是分了段的。该文也没有两万字,是“盗版”恶作剧般的把先生儿时随母去古庙敬香做法事“拼接”在一起,貌似《九月初九》的后半部分,让人读了好生惊怪一一同一篇文章前半部是豪阔式的论说,后半部是红楼梦式的记叙;前半部是纵横千年驰骋万里式的论谈华夏文化源流,后半部絮絮叨叨刻划自己儿时的机敏,,,其实《九,,,》文哪有这后半部分?盗文误我。

    我的《偶评》(准确地说叫“误评”)其实很好处理,删了。但是我不删,让自己的谬论挂这儿多显丑几时,提醒自己,凡文凡事,没弄清楚就胡评瞎扯,只能是贻笑大方。

    今早还另看了一简友的关于《九月初九》的分析文,那是什么级別?太美了,让我都羞愧死了。

    特作文补述,抱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偶评(误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se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