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1991年的电影是李安的处女作,在台湾得了很多奖,因这开门红才有了后来的《喜宴》和《饮食男女》,算是三部曲。
我在爱奇艺看的版本明显有删减,应该都是和政治有关的,比如老爷子和儿子说起自己的妻子在文革中被打死的片段,还有下图的台词这一部分都没有。
不知指的是什么男主角郎雄是生于1930年的台湾老演员,如今早已去世多年,他真是一位老戏骨(这词被用滥了),对角色拿捏到位,收放自如。扮演他儿子的王伯昭一出场,我就认出是《西游记》里的小白龙,不过在名单里叫王野同,至于为什么改名还是和当时两岸合作所受的限制有关,当时台湾的影视剧不允许大陆人当主角,不允许大陆演员超一半,比如《雪山飞狐》里的伍宇娟之类都是打了擦边球的。
我起初还纳闷李安怎么会找来小白龙拍戏,原来是因为不好找到合适的人选,而时间紧张,当时王伯昭正好在纽约,于是就用了他。还差点因为这个大陆演员而失去拿到一笔拍摄救助金的资格,那时果然台湾当局还是管得更严一些!
电影乍看是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一个移民家庭,丈夫是华人,妻子是美国人,丈夫把自己的老父亲接到美国来一起生活,而每天打拳写字听京戏的老爷子和美国的儿媳妇不只是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完全不合拍,儿子夹在中间压力山大。
而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单纯认为电影是在讲子女不孝的问题,那就太浮于表面了,而且我也并不认为老朱的儿子还有陈阿姨的女儿算是不孝顺,单纯批评老人或者子女或者美国配偶都有失公允,这三方其实都不容易。老人已经很有眼力地配合,儿子也不是不想照顾老爸,而那个当作家的美国儿媳妇虽然算不得多么谦恭礼让,但也已经很有教养了。只能说住在同一屋檐下不是合适的相处方式而已!
李安的电影肯定有它更深刻的文化内涵,除了表现移民家庭中的文化冲突,还有老人如何与子女相处的问题,既然电影名字叫“推手”,而主人公老朱又是一位太极高手,是不是他的太极拳也有所象征呢,是通过老爷子身份的尴尬来借指传统文化衰落还是要通过太极来表现一种处世方式呢?具体答案不得而知,或许原本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电影是艺术,不是问答题,实际上解读电影也是件并不讨好的事。
不同的人关注的点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我们从中能看到李安对电影的诚意和他的才华。有的电影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拍的,既好看又有格调,既深刻又不晦涩,李安的三部曲都做到了。
剧照说明:
王莱这位老太太一张口就是老北京的腔调,干脆直爽,听着特别痛快,演员王莱1927生于北京,有的演员单单是几句字正腔圆的台词就能让形象立住。
王维诗老爷子写下的王维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心声,也是他自己追求的境界。
儿子发飙之后一片狼藉的厨房老父亲对儿媳妇说自己要出去转转,洋媳妇没有极力阻拦,结果父亲一直没回家,儿子急得到街上四处寻找,找两趟未果后回家大发雷霆,把厨房里所有的东西都扔到了地上(我特别不赞成这种做法,即便心里压抑焦虑,也不能以此种方式解压),妻子很难过,但并没有针锋相对地爆发,特别值得同情,也表明她是个有教养的人。后来父亲被警察送回,老爷子和儿媳一起默默收拾了厨房,把所有东西都清理干净。或许共同收拾残局的过程也能达成一种默契,但我觉得儿子的行为非常不冷静,即便再着急,也不能拿摔东西撒气,问题是摔完之后不还得收拾吗?日子不是还得照过吗?越是这样暴躁越显得自己虚弱和无能。
最后一个镜头两位老人站在阳光充足的美国(中国城)街头,他和她都搬离了子女的家,都住在这附近,他们会不会经常相遇,会不会最终走到一起,都不得而知。
导演是否特意给了一个希望,还是要通过这个镜头显示一种更深的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