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强调一下,俞先生的教师应该多读书的观点绝对、绝对、绝对没有错。作为施教者,不管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是“一碗水一桶水理论”,教师都有必要多读书,读好书。俞先生说的一些教师一年读不了几本书的现象也是有的。但是,我依然对俞先生的观点有不认同之处。
尊敬的俞敏洪先生:
你好。
展信安。
客套话就不再说,我就单刀直入,谈谈我的观点。
一、对您观点的不认同之处
1、“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是指只看到身边某个行业几个人或部分人的行为,就得出一个关于全行业的耸人听闻的观点。您用身边少数教师的现象,就得出了中小学教师中很多人一年读不了几本书的观点。这显然有问题,“一篙子打翻了一船人”。如果这样就可以得出观点的话,我也可以说“很多经商的都是奸商”、“不少企业家都有原罪”、“当官的没几个好东西”等等观点。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小学教师大约是1100万人,俞先生真要谈教师读书的现象,最起码认真调查上1万人,得出有效数据了再来谈观点。但恐怕您没有这样做过。
还是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读什么书
教师备课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其中包括教辅、习题集、历年真题、科技资讯、文学作品以及大部头原作等,我就见过包括《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名作,各种资料加起来一学期不下三五十本,请问,查阅、品读这些资料,算不算读书?或者请俞先生直接说,什么书才是您心中的那种“书”,要不,您拉个书单出来,教师们也好拜读?
坐等您的书单。
二、部分教师读书少的原因
除去一部分读书多的老师,再除去极少数混日子的同行,剩下的这部分教师,为什么读本专业以外的书比较少呢?
1、时间与精力不允许
教师一天的工作量之大,我就不再赘述了,只能说,行业以外的人士,对教师存在着美丽的误解。在繁重的工作后,教师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烦恼: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夫妻拌嘴、邻里矛盾,柴米油盐酱醋茶。累的真的没有心思再去翻书了。“坐窗前,赏落日,品香茗,笑看清风乱翻书。”这是一种奢望。
一句话,教师也是人呐,您说是不是?
2、量化考核机制的影响
据我了解,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学校都有类似的教师量化考核机制,凭借详细的评分机制,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尤其是教师最看重的学期末评优,主要也参考的是考核分数的高低。
首先,从制度上说,量化考核机制激励优秀,鞭策后进,无可厚非。但是,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工作,是否适合量化、打分呢?或者说,教育有没有更适合自身特点的考核呢?
“你们班生源好,考试成绩评分就高;他们班学生比较听话,扣分比较少;而我们班生源一般,还有几个捣蛋学生,老惹事,成绩不好不说,还扣分一大把,所以我考核得分就靠后,唉!”
这合理吗?值得商榷。
其次,量化考核机制中的不合理性,让教师催生了“挣分”的念头。
个别教师,对照制度规定来工作。写论文,做案例,讲公开课等等,背后都是为了考核得分,除此以外的其他工作,对不起,那就放到一边。
读书?给分吗?不给。一边去!“趋利避害”久了,长此以往,教育会不会变味?
您说,这样符合教育规律吗?
3、“钱”
关于教师待遇,我就讲一个故事,或许极端,您听听:
某青年男教师累了一天回家,他娇妻冷眼微嗔:我闺蜜老公给她买了宝马,你说和你在一起,你能给我买个宝来吗?宝来不行,宝骏也行啊!天天忙忙忙,挣不了几个钱,你说我跟你图了什么?
怪不得教师队伍里,男教师这么少。在此,感谢夫人的不离不弃。
教师不应该是清贫的代名词,无论男女。
您说,长期以往,小部分老师除了工作,会不会只思考钱的问题?哪还有心情读书!
三、解铃还须系铃人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在“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家长、学生、学校,各方都打红了眼,炮火连连,杀声震天。这个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教师作为其中一方,无法置身事外,只能把育人责任,或主动或被动的多往自己身上扛。
您作为名人大咖,又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大师,希望您能发挥影响力,献言献策,力争为教师减负。而不是在教师已经布满了盐粒的心灵伤口上,又撒了一把孜然。(您烤了闻着挺香,教师呢?)
做不了系铃人,也请不要再拴个铃铛。
祝健康!
祥山 即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