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完税务师之后,陷入了一种旋转的状态。每天都在灵魂自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到哪里去?工作太忙了,并且都是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内心很奔溃。以至于在得知法考成绩之后,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本来想着通过法考之后一定要发条朋友圈,“没意思,随便考考”,最后也没发成,毕竟内心全是工作的不知所措。
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忘了自己有多少个早上爬起来早读,背我很讨厌的诉讼法;忘了有多少个夜晚,从地铁站走回到租房时看见自己路灯下拉长的影子;忘了有多少个周末,从早到晚看书,争取有8-10h的学习时间……过程不太曲折,经历了去年雄心壮志考cpa6门但最后战略性放弃战略之后,心态已经好了很多。心态确实是完成很多事的必备基础,未曾经历过的人也许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之处。
去年考完税务师之后决定考法考,就毅然决然报了培训班,在年报之前听完了民刑(刑法分则没听完)。等到重新听课,基本上已经到了年报结束之后的五月中后旬了。中间历经一个中报,大体上没出什么差错,在7月前就听完了一轮(比起18年备考cpa到8月初才听完除审计和战略外的课程,今年已经进步了很多)。二轮基本上就是在电脑上刷题完成的,当时用OneNote记录每日错题,第二天重做,再过7天再做,这样的做法现在想想受益颇多,补足了很多知识上的漏洞。但实质上,通过客观题也并不能说明你掌握程度已经好到什么程度了,毕竟很多容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记不准。
备考客观题可谓是对知识点的来回碾压,深知两遍、三遍法都不足以完全掌握知识点(毕竟法律太多太杂了),大概过了两到三轮,基本上就快到客观题考试时间了,考前还一直在做真题,被虐得一塌糊涂,特别是第一次做18年真题,打算用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结果就差哭了。但真实考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考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如平常自己看书的覆盖面,有很多知识点并没有考到,但也并不意味着毫无用处,毕竟总是要掌握了一个体系的全部内容之后,才能宏观地看待它。
出客观题成绩后,就去深圳出差了,当时还带了一箱书去,但基本上没看(因为战略还没开始看,所以把侧重点放在战略上了),等回来放国庆的时候,大概有12天的时间备考主观题(毕竟把考战略的5天考试假都用来备考法考了)。也是同样的问题,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做完模拟题(那么厚一本啊……),真题基本上做了两遍,但掌握程度也不够。每天起床之后就开始在电脑上打字,到最后实在不行了只能做多少题算多少题(一天8道其实很困难)。中间心态还崩过,有两天晚上不想学习,看了两部电影,萨利机长和中国机长,看完心情稍微愉悦了点。
等到考试那天,四个小时就过得非常快了。我先保证了做题速度,40分钟解决了论述题,50分钟解决了刑法(还好看到了按案情发生顺序分析,否则按人物分析我就死亡了),后面题型就相对少字了,也非常难答,反正全部做完(不会都跳过)之后看表,还剩70分钟,当时就在想,完蛋了,还剩下这么多时间,肯定是自己出了大问题了。Anyway,开始了翻电子发条和纸质法条(考前跟老师要了本)的行动。当时迷之自信,想着论述题肯定不改了,刑法题字太多了不想看了,就努努力把不会的诉讼法和商经做了吧(感谢选做题,行政法真的是我的死穴!)。翻法条,打字,最后7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还来回把票据法、婚姻法、破产法等小法都看了一遍,不得不说确实是不好作答。
回顾一年的法考备考之路,还好前期基础打得扎实,在职备考心态也没有失衡,面对自己很抗拒的背诵也坚持了下来,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虽然很可能是司法部爸爸网开一面)。大概用了800+吧,后期基本不用软件计时,虽然过程有过很痛苦的时候,但总归是走到了最后,也算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吧。
所谓考试经验,也就是,“围绕基础概念解题”。先听课(我不喜欢预习),听完课做思维导图笔记,再开始做题反向验证掌握程度(推荐错题整理及第二天、第七天回顾的方法),再回炉重新学知识点。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的。虽然自己很难复述书本框架体系,也没办法做到快速翻书法(容易走神),但是在做题的时候可以快速索引知识点(有时靠纯记忆),也可以把题目做好。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对我而言重复是最好的老师。
记录下来,权当往后做回忆录时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