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它由3所名牌大学联合建成,从建校到停止办学只有区区8年零11个月的时间,但却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中国最牛的大学”。除此之外,因为成就显著,这所大学还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和奇迹”,并且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美誉。
费孝通题词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云南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1935年,日军布下南下侵华阴谋,华北已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23岁的学生蒋南翔愤然写道:“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7年“七七事变”,蔡元培等教育界领袖联合呼吁“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请求国民政府将一些高校西南迁。于是造就西南联大。
朱光亚题词西南联大的“前身”是1937年8月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中旬,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西迁搬往昆明。同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址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原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演变而来)。
西南联大虽然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区区8年时间。但是,西南联大在中国抗日烽火连天的8年时间当中(1937-1945)却培养出了包括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汪曾祺、任继愈、何兆武、汪子嵩、朱德熙、朱光亚、王希季、王均、马识途、许国璋、王佐良、陈羽纶等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在内做出突出贡献的3343名毕业生,其中173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而执教过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更是多达300多位,很多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可谓大师云集、璀璨夺目,包括陈寅恪、冯友兰、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王力、朱自清、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陈省身、华罗庚、江泽涵、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汤用彤、雷海宗、郑天挺、贺麟、罗常培、冯至、杨振声等一大批文理巨擘。西南联大因此成为了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西南联大虽然西南联大只是一个战时联合会,严格来讲算不上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是最具大学人文气质、最富有民主自由精神的。彼时的师生关系,彼时的学术氛围,正是后人、尤其是当今最为向往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曾再三颁布训令,要求西南联大遵守教育部关于全国各高校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规定。但西南联大师生对这个强化当局思想管制、压缩学术空间的规定进行了有效又巧妙的抵制。后来,汪曾祺在回忆往事时曾提到正是西南联大自由宽松的氛围造就了他:“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西南联大校舍虽然由于战时经费极其紧张,西南联大办学条件简陋,只能用土坯和茅草砌成平房校舍、教室和办公室,但是并不妨碍优秀学生投奔西南联大,因为那里有一大批他们仰慕的大师。
梅贻琦名言如此看来,时任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在1931年清华大学就职演讲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用来形容西南联大倒是恰如其分。
西南联大校歌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完成了它的伟大使命,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开始北返复校,但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没有回迁,遂发展成今日云南师范大学。同年7月31日,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岁月中度过了8年零11个月时光的西南联大正式宣布停止办学,不复存在 。但是,在当时乃至现今的中国人心中,西南联大都称得上是中国大学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一座独一无二的丰碑,它创造的教育奇迹至今都是一段令人心生向往的传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