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闲翻梁实秋的散文集,一篇《槐园梦忆》让人泪流满面。忆及一代文学大师的翩翩风采,心向往之,再念及梁先生及夫人程季淑女士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传奇,心绪起伏,难以平静,故下笔记之,以为纪念。
爱情之路多曲折,心诚志坚终成双

梁实秋与程季淑是自由恋爱,在礼教严苛的旧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从恋爱到结婚,一波三折,历尽艰辛,与崇尚自由的现代人相比,他们的恋爱故事简直是一个传奇。
两人认识是通过程季淑同学兼好友黄淑贞女士的介绍,他们两人当时都在北京,一个在清华读书,一个在女子职业学校当老师,他们每周一聚,冒着极大的危险,特别是程季淑,因为按照当时惯例,一个二十岁的大姑娘和一个青年男子在公共场合约会,罪当活埋!季淑甚至为了别人的闲言碎语被迫辞去教师之职,却毫无怨言。两人秘密交往了两年多,情深意切之际,实秋却要去美国留学三年,他实在不忍离开,季淑却目光长远,劝他出国。
季淑是个上进有主见的人,她在被迫辞去教职、实秋出国之后,白天学习国画,晚上教两个家馆,还有余力侍奉老母供给弟弟,实在让人钦佩。不久,季淑的叔父们相中了部里的一位科员,要季淑结婚——在旧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婚姻不由自己做主,情急之中,幸好两人早有良策,加之季淑的聪明,她恳求比较开通的八叔谅解,最终取消了这门婚事。
实秋留美期间,两人再没能见面,只能书信传情,实秋回国半年后与季淑结婚。两人苦恋六年多,终结秦晋之好。
乱世流离苦难言,心如磐石终聚首

两人是1927年2月结婚,婚后不久时局混乱,夫妻不得不挥泪告别父母,从北平启程前往南京,之后再到上海,过了三年艰苦的生活。他们租住在像鸽子窝似的一楼一底的房里,条件艰苦却从不埋怨。季淑身体羸弱,却连生了四个孩子,她从不寻求娱乐,把全部时间与精力都奉献给了家庭。
1930年到1937年,实秋先后在青岛、北平教书。在北平老家居住时,一家三代大小十几口,再加上男女佣工六七人,是相当大的一个家庭。季淑独力料理着这个大家庭,备尝艰辛,却从无怨言。
1937年7月28日,北平陷落,实秋只身逃离北平,之后辗转奔波,贫病交加,最后进入四川,与季淑长期别离六年之久。季淑在家侍奉公婆老母,养育孩提,主持家事,在极端贫困、三餐不继的情况下筹划一家人的生计,忧郁成疾,百病丛生,以致于精神崩溃。
1943年,季淑母亲去世,遂准备来川。1944年夏,季淑以病弱之躯,带着三个孩子十一件行李,长途跋涉到川,夫妻在分别六年后终于团圆,惊喜不可名状。
形影不离成梦幻,八千里外吊亡魂

1949年6月,夫妻乘船抵台,自此患难与共,形影不离。1972年,夫妻移民美国。季淑挂念台湾,却从未在人前流露出乡愁,只有实秋理解妻子心思,并为她填了一首词:
恼煞无端天末去。几度风狂,不道岁云暮。莫叹旧居无觅处,犹存墙角面包树。
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
唉,半世漂泊,垂垂老矣,身世之感、思乡之愁、年老之悲,交集一身,幸好老来有伴,夫妻相扶相助,日子倒也过得逍遥。
1974年4月30日上午十点半,夫妻手拉手到市场买菜,市场门前一个梯子忽然倒下,正好击中季淑,抢救无效,遂与世长辞。从此,实秋形单影只,思念妻子,不胜悲伤,常独自到坟前祭奠。他亲写一挽联,文曰:
形影不离,五十年来成梦幻;音容宛在,八千里外吊亡魂。
多少思念、多少不舍、多少悲伤,都藏在这挽联里,读之让人唏嘘不已。
一代文学巨匠的爱情故事,在历经风雨时间的洗礼之后,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这些后人感慨钦佩不已。人世艰难,婚姻不易,当学会珍惜。为人处世的智慧,都藏在点滴小事里,有心人当用心学之,必有裨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