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打开自己的收藏录,发现自己居然在两年前申请了一个写作账号。
我大感意外,这件事我怎么不知道,为什么完全没有一点印象。打开账号,如果亲眼不是看到自己的网名还有以前那些不成熟的文字,我真的有些怀疑是不是别人帮我申请、管理的。
一篇一篇的翻阅以前的文章,神奇的发现,那时候的思想居然跟现在还是一模一样。喜欢韩寒,酷爱鲁迅,就连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一丝丝模仿的痕迹。
回想起来,里面有很多内容其实都是高中时的想法,苦于那时专注玩耍,且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条件来创造更多的文章。
所以很多时候,某些字句都是草草的写在各种学科书籍的夹缝间,考试试卷的空白处,或者某张草稿纸上,而且还生怕被老师看见。
不过后来遇到了一个很懂得教书的好语文老师,告之我们每周必须写一篇随笔,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用在乎文笔好坏,只要写了就行。
这个消息在班上可是掀起了一层巨浪,纷纷埋怨平时那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写随笔。
其实这点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埋怨似乎成为了莘莘学子的一种本能,听写会埋怨,考试会埋怨,背诵会埋怨,这无意间让我觉得让有的人活着,他是不是也会埋怨。
1
话说回来,这个消息与我而言,是很高兴的。
为此,我还特意买了一个特别厚特别有质感的笔记本,来认真对待每一周的作文写作。
一笔一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每一个字,一字一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一句一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内容写得耐看。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那些脑残粉一样,竭尽所能的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热情,我当时差不多就是如此,特别希望老师能够看到我对写作的热情。
学生时代,接触到的无外乎是一些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恨情仇的别离,开始的时候,老师对每周的随笔都是潦草的一个“阅”字了事。
这不但没有让我失去对写作的热情,反而还激发了我对老师的一种征服欲:到底写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让他在自己的随便上多写几个字,甚至给上几个不错的建议。
于是我想到了连载,像小说那般,以一个虚构的人物为主角,每周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将自己的一些所感所想写在里面,这兴许会得到老师的认可。
2
想到如此,每周的随笔对我来说,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许多。不再像其他人那样苦于没有话题,胡编乱造的写一些连自己看到都知道是敷衍了事的东西。
我有了人物,有了主题,于是就产生了灵感。每次只讲一个主题,将内容前后贯通,再加上一些学生时代特定的正能量思想,一周的随笔就完成了,交上去等待着老师的审阅。
终于,在有一次的随笔上,老师多留了几个字:你对这个社会是不是有什么不满?
当时看到这条评论之后,我愣了几秒,社会上的有些事本来就是如此,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东西为什么说出来就得不到认可呢?
我不知道这样一句话,老师对我写的东西是予以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后来我想换一下风格,可是时间不允,我们很快就毕业了。
不得不说,还是怀念那段时光,只有在那个时候,才真正的了解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为了一句评语,为了得到认可,单纯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总是努力尝试着各种可能,那时候的我们有大把的时间等待着自己的作品成功。
3
可是现在不行,我们得为了生计而奔波,为了金钱得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被誉为“钻到钱眼里去了”也不为过。
或许,在他人眼里看来,成年人像极了一台为了生活而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不管有钱没钱,都不敢停止运转。
在我的房间,纵然现在已经娶妻生子,老婆孩子的东西可以占据整个房屋,不能控制她们衣物无休止的增长,但我还是会减少我买衣服的次数,以此留下足够的空间来保留我读书时的每一本书、每一张试卷、每一张草稿纸。
因为在那里面,有我们少年时的激情与热血,以及除了死记硬背之外的所有异类思想。那些东西告诉着我,读书,并不只是死读书,读死书,并不只是一具只会死记硬背的行尸走肉。
不怀念青春,只感谢曾经有思想的自己,证明自己好好活了一场。如此,哪怕生活在利益的囚牢里,哪怕从学校毕业的那天起我们就已经沦为囚徒,可至少,我们为了那颗单纯的心,奋斗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