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Ⅱ》需要战胜的不是“犯我中华者”,而是感性
七月份的尾巴,八月份的前奏,是雄狮般凶猛的酷夏。酷夏惹人喜爱,因为挥汗如雨的洒脱,但是承受高温炙烤的大脑却陷入混沌。所以我更喜欢冬天,更喜欢在冬天减少一件衣物,享受着低温下生物的本能给我的警醒,让我时刻保持理性。
沉淀的岁月越来越浓,经历的事越来越多、见过的人越来越杂、走过的路越来越远。始终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构建的认知小圈子中不断的回旋,少有些人不愿受到认知围墙的囚禁,频频试探着认知舒适区的底线。不论是创业者、白领、工人、教师还是军人或是任何人,属于前者的居多,不敢走向痛苦的蜕变,而后者才是变革的时代的宠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二十年磨一剑的吴京,今日横刀问天展豪情,《战狼Ⅱ》成功了,他的成功在于开启了类型片的样板,成功在于为生命力逐渐衰弱的华语动作片开拓了新的疆土,成功在于点燃了国人的爱国热情,成功在于频频突破前人留下的种种记录,成功在于打破固有剧情开创了国产军事题材商业电影的创作模式。
作为吴京近二十年的老粉丝,从小将吴京作为偶像,心知吴京一定会成功。隐约记得一次吴京在综艺节目中对自己年龄的调侃,表达出当时二十八岁的吴京开创事业的豪情壮志,但始终难以拿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成为限制吴京进入动作电影第一梯队的“阿喀琉斯之踵”。背负梦想和风险,吴京奔赴香港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遵循着师兄曾经“淘金”的路线。吴京换来的只是一些“面目狰狞”、“人格缺失”的反派。曾经一度让人感觉到吴京可能难以比肩师兄。吴京曾经也在自己的房间里靠德云社的相声娱乐自己,恰恰说明了灯红酒绿的香港给吴京展现的是没有霓虹灯的一面。
正是凭借着对于梦想的执着,而立之年依旧能够放下一切只身奔赴香港,即便遭遇薪金的歧视、陈年伤病、无人欣赏等困扰,也没能阻碍吴京如“蝙蝠”般吸吮香港动作片制作的“血液”。少年出走十载,归来时已近不惑之年,所幸曾经的少年雄心还在。承受着外界的冷落、质疑、唏嘘、叹息、惋惜,此时所有人都不知道吴京是“蛰伏”还是“屈服”。但是随后的吴京在《我是特种兵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既为吴京后期创作《战狼》指明了新方向,也让吴京积累了军事动作片拍摄的经验。
时逢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均走上了近代中国的巅峰,爱国主义精神再次高涨,与之前战火不断、内忧外患时代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同的是,这个时代的爱国,除却自强不息、救亡图存的悲壮后,还多了豪迈、自信。配合“主旋律”的在各种媒介频频奏响,人们的爱国热情早已沸腾,《战狼Ⅱ》的作用正如引线般引爆了人们的热情。观影之后起立鼓掌者有之,频频落泪者有之,鼓励亲朋好友走进影院者有之,大唱反调者亦有之,这一切都说明了,吴京成功了,战狼成功了。
吴京的战狼,在口碑上、票房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而吴京对《战狼》系列进行持续深耕的意愿、后续作品的品质以及接下来资本的垂青也是可预期的。对于优秀作品的期待不论是满足个人成就感还是推动影视行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结合这部电影带来的反响也不难以管窥豹,观众的层次和观众的理性仍需提高,这也是冯小刚导演之所以在媒体面前直指“垃圾电影之所以火爆是因为观众垃圾”的缘由。
人们在看待这部电影的时候依旧缺乏理性,往往因为其中的某一点触动自己的内心就大加赞赏,同时也会因为一点不满就破口大骂,甚至在网络上对不同意见者大加挞伐。
当看到人们对于电影的吹嘘和指责后,均不同程度在我的内心激起了涟漪,有些是基于共同见解的共鸣,有些是源于对偏激和谩骂的鄙夷。而谁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而谁也都有不侵犯别人前提下的放纵权。所以每每遇到水火不容的争论时,我一直都会警惕自己要理智,要理性,不要被感性冲昏了头,尤其是《战狼Ⅱ》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电影,在热切渴望复兴的社会氛围和急切期盼致富的社会心态下,往往让人迷失。
一、战狼这部电影对于“爱国”的理解,只限于国家对于抵御外敌层面的作用,并未涉及对于价值认同层面的爱国。
爱国情怀对于任何时代来说和任何国家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我想这点应该无槽可吐。从“男儿何不挂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精神。
但是这部电影的观众却对爱国精神展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人认为过于主旋律而对电影所不齿。另外一类也因电影承载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和决心而拍手较好。
而我以为,爱国是必须的,国是人类协作生产、生活的必要“设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是从“国”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写法不难看出,古人对于国的见解带有浓浓的封建主义色彩。爱国究竟是应该爱组成“国”的“口”还是“王”,究竟是应该爱组成“國”的“戈”还是两个“口”,不论选择爱那一个都有他的理由。所以导致了人们对于爱国精神有的嗤之以鼻,有的顶礼膜拜,都是由于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狭隘理解。爱国除了要爱实体的“国”与“國”,要去打击外来侵略者,保护本国国民,更重要的是要捍卫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养育了勤劳、务实的农耕精神,而这也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重要的人力基础,而有些国家的人口虽多,但却难以成为制造业的“宠儿”,便是缺乏勤奋、务实的精神。但是当财富积累被按下了快进键,人们看到了投机取巧能迅速致富、人们看到了攀附权贵能够迅速致富、人们看到了坑蒙拐骗能够迅速致富。精神力量在大众面前容易被物质所挑战,加之我国的民族精神在近代不断被“洋枪洋炮”所摧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内涵无法被人们所理解。随之导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无法被人民所感知,而带来两极分化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像是一句没有国际视野的无力恐吓,或多或少都包含一点迫害妄想症和小家子气。
食草动物往往的自我保护技能往往是虚张声势,而攻击技能却都只是杀伤力较小的“物理撞击”,纵使不断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难逃厄运。食肉动物的自我保护技能同攻击技能同样具有杀伤力,往往在生物界的同重量级中保持较高的威慑力。而那些具有剧毒的生物则悄无声息的将对方置之死地,是各类生物唯恐避之不及,威慑力不可谓不大。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听起来的确能让人吐出一口恶气,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但是试想曾经“犯我中华者”今天听到这句话时候,不知道会不会有“别看今年蹦的欢,明年你就拉清单”的恐惧。想想我国至今不明的国土面积、频频发生发生的领海争端……,凡此种种都说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目前难以实现。相反种种贸易壁垒、产业输出、技术壁垒的加固仿佛也在说明:“贼人一在来犯”,我却无可奈何,凸显出这句话的无力。
抛开国家不谈,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放到生活场景下就更能感受这句话的气度,真正的强者怎么会对自己不屑一顾的对手说出:“有种你别走,我一定要打死你”这样的话语?想想也是可笑。放到国际环境下,不难想象,某个举全国之力只养得起一个胖子的国家,一直口口声声的说要消灭某个国家,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战狼Ⅱ》这部电影虽有场面上的宏伟和叙事格局的大气,但是依旧摆脱不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中包含的小家子气。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任人宰割和凌辱,而这一切的实现也从未凭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精神,凭借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论太平盛世还是战火纷飞,自立、自强才是正道。只有成为一块石头,才不怕鸡蛋的频频进犯。这也是《战狼Ⅱ》所缺的气度。而这点气度在徐克的《黄飞鸿》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夕阳西下,晚霞笼罩下,一群少年在习武,伴随《男儿当自强》开山劈石般的前奏,展现的不仅仅是心怀“尚武精神”的少年“意气”,更是展现出了“打铁还得自身硬”的自强不息。变强不仅是抵御外敌的要求,更是早已融入民族骨髓的本能。这种格局是《战狼》系列所不具备的。
《战狼Ⅱ》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对华语电影起着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看过之后心中思绪万千,远不是三千字能表达的。所以后续依旧会写出自己对与《战狼》的思考。但是毕竟本人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庞大机器中的螺丝钉上的一个螺纹。视野难免狭隘,还望高人指点,拍砖者手下留情,毕竟在这没命没姓的的年代,脸就是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