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觉得有哗众取宠之嫌,但是看完之后也不得不感慨,确实无法复制一个海底捞出来。领导人的气质,团队的气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这种情境下,海底捞的做法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为啥那么多同行去偷师,去挖人,都学不来,学不像的原因吧。
海底捞让人学不会的地方,正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盖勒普路径的完美体现:满意的员工带来满意的顾客,进而带来满意的利润增长。在服务行业,乘客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的员工是否愿意真心对待顾客,面对千千万万个不同的顾客,察觉他们个性化的需求,超越公司流程的限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个性化服务。如果只是雇佣了员工的双手而不是大脑的话,“卓越服务”就无从谈起。这一点在新加坡航空,美国西南航空也有充分的体现。
海底捞准确地抓住了员工群体的特征:从农村出来打工,勤劳,朴实,虽然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渴望通过双手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海底捞的内部晋升通道,后勤上对员工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员工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依然可以精神抖擞,想方设法地满足顾客需求,因为给海底捞赚钱,就是给自己赚钱。
虽然海底捞无法复制,但他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成功特质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1)“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对员工的尊敬和信任。
2)差异化的服务只能通过每一个员工的大脑创造出来。注意流程和制度的度,不要过于抑制了人性,捆绑了员工“大脑”。大脑能创造,解决流程和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
3)管理者出身于基层,对一线的工作质量评估有很清晰的判断。管理者大部分时间在走店,通过评估顾客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和人才的培养来判断一个店长的业绩好坏。
4)激励为主,监控为辅,两者均不可少,但要分得清主次。
5)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核心竞争力,但前提是样样要达标,不能有明显的短板。犹如人的身体,一个健康的人,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和功能都应该达标。
海底捞也有他的隐忧。首先,盖勒普路径上有关键的一环:优秀的经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海底捞过于依赖师徒制的传帮带,以及高等教育背景人才的缺失,使得海底捞在培养足够多的中层管理人员方面,赶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也使得整个团队构成太过单一,无法中和农民工群体的弱势,例如长远的战略规划,对新技术新业务的敏感触觉,系统完整的流程体系。然而,应该鲜有科班出身的人,能够按照海底捞现有的晋升通道顺利到管理岗位上的。因为现有的路径,显现的是农民工出身的员工的优势,但正是科班出身的人的劣势。
其次,虽然城乡依然有差别,但是85后、90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差别并没有那么明显了。他们都渴望被尊重,渴望更多自主性,渴望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与上一代人是有明显差别的。海底捞要长足发展,是否可以继续得到新一代员工的青睐?这也是一个问号。
再次,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但不需要个人崇拜。任何一个人无论多优秀,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海底捞缺乏对他的最高领导人约束的力量,张勇就是海底捞的灵魂,张勇的要求就是海底捞的要求。这样虽然会放大张勇的优点,同样也会放大他的缺点,例如脾气暴躁,批评人不分场合。如书中所讲的,海底捞另外一个不成文的文化:“骂你说明重视你,骂你你才能进步”。这与海底捞所体现的对人的爱护和尊重,竟然如此和谐地并存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