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新华书店翻书,突然听身后有人说:“我想找春上村树的书看看。""是村上春树吧?’另一个声音纠正道。
我微笑着回头,见是两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于是就友好地对他们说:"他的书全在这边!”——我手上拿的正是他的《且听风吟》。他们向我点头致谢,其中一个,脸微微泛红的吐了吐舌头。
我向旁边侧了侧身,以便让他们能找到心仪的书,但我看书的思绪被打断了,大脑开始浮想联翩。“春上村树”,多么美妙的词语组合,我的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一个画面:宁静的小村庄,树木环绕,微风吹来,枝条上暗影浮动的泛着那么一点绿意,好像在向全村的人昭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
我被自己奇特的想法逗乐了,心想:如果被村上大师知道了,他又有何感想?众所周知,村上春树他就是个造词高手,我最喜欢莫过于他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因为我时常被小确幸包围!他如果知道,有个中国小伙子,说错了他的名字,引起另一个中国女同胞,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大师一定啼笑皆非!
我们不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出错是难免的。我是生于七十年代的农村,那时的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大多按祖上遗留下来的习俗:先是姓,再者辈,后是名,三个字。这样,生活在一个圈子的人,即使不大认识,听了你的名字后,大家都知道你在你家族中的位置。那时出生的男孩大多叫“宝,刚,勇”;女孩则为“英,芳,芬”等。写到这,我又想起另一个关于名字的小笑话:
有天课下,我和一同学在聊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另一位同学突然问:"贝多芬是个女的吧?”
……
我想,贝多芬如果是中国人,他的父母当初绝不会为他起后来享誉全球的这个名字!
那时特封闭,对于乡下小镇的中学生来说,按习俗,认为贝多芬是个女人名字的人绝不止他一个,所以这样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中国的父母们为孩子们起名也与时俱进。高中时,年轻的班主任荣升为父亲,高兴地跑到教室,对我们说:”我姓刘,爱人姓方,所以给儿子取名为刘方秀邦!希望他以刘秀,刘邦为榜样,长大能有一番作为!”这名字听起来霸气十足,但刘秀刘邦是不是秀邦长大以后的偶像,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刘方秀邦刚上学时,每次考试,看别的同学,在姓名后的杠杠上只写三个字或两个子,他会不会羡慕?
很久前看过一篇文章,那对父母更是奇葩,他们不想雷同,标新立异的为儿子取名为"赵C“。当地派出所居然也给上了户口,但后来需要办什么手续时,有关单位不承认那是人名,所以拒办。赵C的父母没办法,一纸诉状告上法庭。案件的结果我不记得了,但如果这类案件多的话,人大代表们是不是该给人大常委会提议:立个有关与名字的宪法?
前段时间,文章绝对是娱乐头条!据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大女儿名叫”文爱马“,等他俩劳燕分飞后,此女一定会被其辣妈更名为"文不爱马”!哈哈,如果小文童鞋知道我在臭他,一定会拍死我。不过,他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别急,我来告诉你。你如果是他的粉丝,再转给他!
读初中时,有天语文老师在给我们上《沁园春·雪》时,他突发奇想,说:“毛主席他老人家不仅诗词写的好,毛笔字更是一绝!从明天开始,中午二十分钟的自习课你们改练毛笔字!”于是,全班同学为了响应他老人家的号召,第二天,每人带来一瓶墨水,一支毛笔,开始了狂草之旅。写完后,因为墨水不好带,老师让我们放教室一角,为了区分,每人在墨水瓶的标签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那天我送墨水时,发现自己名字忘写了,但见一位同学正蹲在那里龙飞凤舞(大概也忘了在补写)。于是向他求助,他头都没抬:
“姓什名谁?"
我优雅的行了个礼,答曰:“余圣荣子,请多关照!”
那位仁兄一脸愕然,但反应神速,立马站了起来,很配合,很给力的惊叫:
“你的日本人的干活?!”
—————当场乐翻一片!
(这篇文章是文章出轨姚笛那年写的!现在他们离了,来凑热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