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妹妹和我谈起了布赫的情绪控制问题,缘起于布赫在架子鼓课上摔鼓棒的行为。
…………
事情的起因是,小姨和老师都希望布赫打曲子,他们认为布赫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现在要提升,要更上一层楼。所以,他们要求布赫打曲子,半强制,半鼓励。
布赫一再表达不同意,但仍然被要求打曲子后,他摔了鼓棒。
妹妹因此很担忧,担忧布赫的情绪控制出问题,怕他长大后惹出大事儿。
妹妹很关切的提醒我。
我知道,不光是妹妹,姥姥姥爷,还有所有的亲戚都在批判我对布赫的“娇惯”和“溺爱”。
这样的提醒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而且这样的提醒还带着和表姐教育孩子的比较,经常听他们讲表姐那种传统兼严厉的管教,对孩子来说有多么受用,那样教育孩子有多正确…………
若是在几年以前妹妹提出这个问题,我也会焦虑的不行,也会有妹妹心里那种担忧,但是,现在我没有那种焦虑了。我知道,我正在跟随着尹建莉,李玫瑾,黄静洁,阿德勒,还有很多国内和国外的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里的顶尖人物在学育儿。我相信他们,胜过相信我的亲人们。
妹妹的担忧,我不能完全忽视,我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插在沙子里,假装没有危险。
布赫有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这是事实。
但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控制不好情绪,这也是事实!
不知道自己这种说法有没有替布赫辩解的味道。但是我心里真的觉得,这就是一个孩子,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了!
别说是九岁的小孩儿,就是成年人,甚至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国家领袖,也都没有完全能控制好情绪的呀!
要求孩子控制好情绪这件事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就是追求完美的啊。
情绪,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本能,喜怒哀乐,谁也避免不了会生出。
我们不是要制止孩子的行为本身,以行为的消失来看待“情绪控制”,那是“标”,治标很容易,大人很容易就能制止孩子的某个行为,但是,光制止行为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治“本”。治本需要时间和过程。需要一次一次的提醒和示范。最近很震撼人心的吴谢宇弑母案,就足以说明,一个在行为举止,情绪控制上都符合规矩,甚至是完美的孩子,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啊………
看了那么多的沟通和育儿类书籍后,我现在认为,治本的过程,就像大禹治水,不是“堵”,是先“疏”后“导”。
要知道,一个人的情绪也是流动的,发泄了,就顺畅,否则就会淤滞,那些没有发泄出来的“气”留在身体内,就变成“压抑”、“憋屈”、“委屈”,它们安分不住,一定是会爆发的!
接纳、承认、允许他的情绪发出,就是疏。
可是,光疏不行,毫无控制的疏,就会有破坏性。
还需要导,把情绪这个“洪水猛兽”引导到它该去的地方,原则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损坏东西。
疏和导的顺序不能反,反了就没有效果。
因为,当一个人发脾气,有情绪的时候,你和他说的任何道理都是“狗屁”,没人听得进去,不仅听不进去,还会对他的情绪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会把人推的更远。只有当他情绪稳定时,道理才会有可能进入他的内心。
所以,当他发脾气时,别去制止他,等他安静下来之后再去跟他讲一系列的“道理”。
…………
我知道,这样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遇到孩子发脾气时,很多人都做不到。
可是越是做不到,越要去做啊!
以暴制暴不行,解决不了问题的。父母一定要“沉得住气”。
教会布赫控制情绪,这确实养育布赫的一部分。
我的方式是:当他情绪上来的时候,只要他不是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就允许他有脾气,允许他发泄,哪怕是破坏了一点小东西,但是过后,我会和他讨论这个情绪,引导他找到更多的发泄情绪的办法,而不仅仅是伤害和破坏。
另外,还有一个治本的办法,是改变他的认知,因为认知是引发人的情绪的根源,当他改变了他的想法,改变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他的情绪可能根本就不会生出了。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九岁的孩子,他的认知怎么会和大人一样呢?
所以,慢慢来吧,只能慢慢来,养育孩子是个大工程,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的智慧很重要,父母的不焦虑很重要………
慢慢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