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周,大家如约相聚在周日的《聆听火山的声音》云读书会。这是一个关于米罗在面临火山危机时,从自我察觉到引导全村“深度汇谈”,最后开启创造源泉,释放集体思考魔力的寓言故事。
“久而久之,这些话板形成了围篱,而整个乡里的邻居们也逐步发展,定义出p类型、q类型及其他不常用的符号。这么一来,人们所说的话便形成这个社会的结构。”
从我们日常的说话方式,或者如宋涛老师所说的“心智模式”,大概也是这么一种固化的状态。比如于彦在自我介绍的环节说到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老公几天都外出骑车,她和儿子宅在家里;母亲节这天假期,她希望儿子有所表示,但是儿子不以为然。对于这些于彦是有怨气的,但是当老公察觉到,再用自我防御的方式回应她时,她选择沉默;对于儿子的不以为然,她也选择了沉默。
“居民只要将头持续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出现‘砰’的一声巨响, 脑袋里的想法就会漂浮在空中。
只有少数村民亲眼看过这种罕见的现象,因为他们的头都太紧了。”
或战或逃,这是人类面对危机时最原始的两种反应。反应在“对话”上,其实也会有同样的两种的固化状态:争辩或沉默。我们也和书中的村民一样,头太紧了,不习惯去挖掘一下深层一点的想法。比如吃饭时,孩子突然站起来绕过我们走到桌子的另一端,我因为最近一直在纠正孩子的餐桌礼仪,所以马上严厉地说:“请你遵守餐桌礼仪!”孩子马上大声回应:“我要拿张纸巾!”本来在神游的爷爷突然听见孩子大叫,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来了一句:“怎么跟妈妈说话的,要有礼貌!”......
“只有米罗没加入这两个团队,她看到愈来愈多的话板掉到两个团体之间的地上。
一道墙开始形成了。
这道墙一直升高,直到彼此都快看不见对方了。
有些人感到挫折,便开始把木棍及石头丢掷到墙的另一端,很快的,情况恶化成猛投话板。(在村里,话板是会伤人的)”
“我们是反应导向的族群。我们只是对问题作出回应,没有好好思考所有的可能性,我们总是听从讲话最大声的那个人的意见。”
宋涛老师说评判产生区别,区别导致冲突。
钟玮提出的关于“方方日记”的案例就非常典型,力挺的一方和反对的一方在网络上开展如火如荼的骂战,甚至让朋友之间筑起高墙。方方就是那个说话最大声的人,是意见领袖,在这个全民失语的年代,大家都需要意见领袖;也正是大家的拥护,成就了意见领袖,“失语”更是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幸运的是,还是存在少数人,像米罗那样,从对垒中抽离出来。她们是放下评判的人,只有放下评判才能更冷静地分析意义、或者提出有创造性的意见。
然而真的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确定的答案,或解决之道吗?比如方方日记的骂战,其实是两种价值观的PK,可以说鸡同鸭讲,根本就是道不同不足与谋。当然,如果是家庭或团队,就很有必要梳理价值观了,这也是我们读书会的核心价值所在——沉淀同频的成长伙伴。
“‘我真不敢相信你是这么想的!’雅克斯先生指着他太太的一块话板惊叫。这个团体掉进了不舒服的沉默当中。
过了很久,米罗提示,‘试着向彼此提出问题吧’
刚开始,大家的注意力不禁放在想法的对或错上。
但是在米罗的引导下,再加上彼此都在想法上做了更深一层的探索,他们愈来愈能接受新的见解。
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大声说出来的话,并非都能传达出内心真正的想法,他们试图找出更真诚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观点。
最后,他们终于看见以前没有考虑过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我们说的就代表我们的想法。与其神经质地去猜测别人的潜台词,不如试着向彼此提出问题吧。
再强调一次放下评判。压下第一反应,听全别人的意思。然后修炼自己保持内心的清净。生活中处处是道场,保持最大的善念,让时间去化解误会。
“他们感到内心的信任感及智慧都更加深刻。这个小圈圈的范围似乎不断地扩大,再扩大......”
读这个故事的过程,大家头脑激荡,思想碰撞,互相照见。在烧脑的两小时中,我们也在逐步打开自己,尝试着深入汇谈。虽然不算轻松,但是让人感觉收货满满,甚至需要花点气力才能整理出来。直到我写到这里,还意犹未尽觉得没有完成学习的闭环:正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去实践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大家这次不谋而合的结束语都是:练习、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