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驾车带孩子和老人回家,车上大家一起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老人就不断提醒孩子,我们玩成语接龙是让你学习成语。开始孩子还兴致挺高,但孩子一听老人这么说,立马就没有兴趣了,说不玩了。
老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让孩子觉得不好玩。而喜欢玩正是孩子的天性。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给孩子玩卖东西的游戏,目的是让孩子练习数学。但玩的过程中,一定要当成是玩游戏,而不是让学习的目的凸显。大人也需要非常投入去玩游戏。
那这是不是欺骗孩子呢?
我觉得这形式是欺骗,但本质是引导。如果说明目的,虽然不是欺骗,但本质是毁了孩子的兴趣。
有很多东西是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如同在刻意练习里面提到,很多人成功是因为不断地“欺骗”自己会成功,结果不断地暗示,让原本希望很小的事情,居然做成了。还有在《高效能姿势》提到的,每次重要的事项前,对着镜子,做几个积极的姿势,例如双手举起,成V型,面带笑容,对自己说可以。
我曾经这样试过,还真的让我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所以,有时看起来截然想法的事情,同时存在都是合理的,而能够包容这两种不同的想法,不影响自己做事的判断,是非常需要智慧的。
02
一切欲望的背后都有不满足。
如果我们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东西,让他吃得过饱,得到太多,反而会失去学习的乐趣。而培养孩子兴趣的方式就是要有心无痕。
有心准备是做在背后,让孩子不知觉地发现知识的好玩。
例如,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他还好是喜欢看《猫和老鼠》动画书,不是说看这种书不对,而是在他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如果还待在舒适区里,他的进步非常有限。我正面地提醒过他看其他文字书,但是他都不感兴趣。
于是我想到了,他很喜欢恐龙,那么我给他听凯叔《神奇图书馆》里面就有恐龙的介绍,有很多丰富的知识。他也特别喜欢听,我就限制他每天只能听两集。如同凯叔讲故事一样,每集都有悬念,让他欲罢不能,不给他及时满足,因此他叫着,抢着要听凯叔。
在听了凯叔后,我故意说漏嘴,凯叔还有书籍出版,他一听就来劲了,叫我给他买。我就对他说,凯叔的书没有拼音,你能看下去吗?他忙不迭地点头,说能,央求我一定给他买。
我买了好几本,但我就给他一本关于恐龙的,我看了内容,没有拼音要理解起来不容易。先勾起他的兴趣,让他看起来。现在每天早上他起来都要看恐龙的书,还会给妈妈讲解恐龙宝宝对应的龙是什么样子。
从开始不愿意看文字书,但乐意看文字书,我很开心地看到他的转变。
在俄罗斯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里,提到孩子需要给他超出能力,但够得着的学习内容,来让他不断发展。他做过实验,能够用最近发展区激励的孩子比对照组学习知识时,进展快很多。而帮助孩子学习进入最近发展区的帮助就是脚手架。
《成语接龙》是脚手架,杂货铺卖东西是脚手架,《神奇图书馆》是脚手架,甚至父母都是脚手架。
所有这些都为了做到有心无痕,保持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借助脚手架不断向上攀登,不断去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