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书很厚,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字里行间都能能感受到于老师的真诚和谦逊,以及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正是这样的品质和对教育的虔诚,才有了这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和课堂精彩的发生。
《教海漫记》是于老师的教育手记,幽默风趣的行文中,也浸润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思考。于老师的书需要认真读、细细品,我总是边读,边想,边记录,精彩之处圈点批注,这样一页页读下来,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于老师的课经常会发现,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书声琅琅,我们常常惊叹折服于于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了解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活,也更明白了,名师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1.露一手
于老师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教书30多年了,我从不忘“露一手”,绝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自然,自己必须有一手。有几手更好。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法码就越有分量。
于老师师范毕业,满怀热情和希望踏入讲台时,也是遇到了重重阻碍,学生不买账,班级问题层出不穷,用于老师的话说是:按下了葫芦又浮起了瓢。于老师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契机居然是于老师在学生面前露了一手,班里音乐老师不会弹风琴,于老师自告奋勇弹着风琴教会了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之后,于老师接二连三的“露一手”真正折服了学生,学生对于老师刮目相看,从而佩服并崇拜于老师,之前的学生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于老师的这段经历,也使我想到了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刚参加工作时我曾认真地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过一句话:我要让我的学生崇拜我。这中间自然也离不开“露一手”。但和于老师相比,确实也很惭愧,既不会吹口琴,也不会唱京戏,能露的一手确实很少。所以只能用笨办法,下笨功夫,和学生比赛背书,赶在学生之前背会;听数学、英语老师讲课,在晚自习辅导学生作业时进行全科辅导。这些也都成为了学生喜欢我,认可我的法码。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得多会几手,会的越多,赢得学生崇拜的法码就越有分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去成为那个让学生崇拜的好老师。
2.动之以情
在收服班里最倔、最不服管教的小个子刘永田时,于老师采用了“动之以情”的办法,于老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主动去看望他生病的妈妈,活动时和他掰手腕,和学生玩到一起,就这样一点点走近他,改变他。我们常说“晓之以理”,但若能像于老师这样“动之以情”,以情育人,理也就在其中了。
我个人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也喜欢走情感路线。记得刚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我接的是五三班的数学,这个班里有一部分特别调皮难管的孩子,我之前的那位数学老师就是被这群调皮的孩子给气走的。刚接班时,我也经历了一段特别黑暗痛苦的日子,我说话他们根本不听,完全无视我的存在,有时气得拍桌子喊上几声,他们也依然是我行我素。
经过一番折腾后,我知道硬着来不行,于是,我就改变方式,每次下课后,我都留在教室,打入学生内部,和他们聊天,跟他们一起玩。我发现那段时间,班里特别流行叠风车,于是,我主动向学生请教,学生们教的可起劲了。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是完全接纳的,甚至是喜欢的。慢慢的,我发现我的数学课堂纪律也比原来好了很多。因为这个班的数学成绩不太好,我就趁热打铁,每天晚自习,不管是不是我的课,我都搬张桌子坐在教室的后面,等待班里学生做作业时遇到难题来问我,语文老师看我这样下功夫,也总是会在学生面前替我说好话,一来二去,学生不但接受了我,也渐渐开始喜欢我的数学课了,班里几个数学成绩落后的孩子也开始来问我数学题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由于他们落下的知识较多,于是,我就利用每天的活动课时间给他们单独补课,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带他们离开教室,让他们挑选校园里喜欢的地方来上课,渐渐地他们也把每天补课当成了最快乐的事。
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与学生相处更要讲究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像于老师一样,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俗话说“人心换人心”,我想与学生相处也是这样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