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好友分享的是《忆师友、谈人生》第一辑中这几位老师的故事:
首先是待人坦诚、性格爽直、读书广博、思考深刻、目光敏锐、勤于动笔、事业执着、善于切磋的江洪春先生的故事。江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得“意”忘“文”朗读和说话,培养的是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朗读不但是一种能力,也是得“文”的渠道。姜老师对他的学生严格严厉严肃,他的话句句中肯,字字动情,每句话都包含着他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对青年教师的殷切期盼。江老师所说的不能得“意”忘“文”,我的理解就是不能是对文章进行分条缕列分析意思,更应该注重朗读和说话能力的培养。
“读贾志敏老师”在于老师的眼中这样评价贾志敏老师:贾志敏老师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学的书;是一本韵味无穷的教学艺术书;是一本厚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的书。贾老师借班上课从来不在课前和学生打招呼。他扮演盲人和学生进行对话,他把社会搬进了课堂他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糅在了一起。在执教《革命烈士诗二首》时贾老师没有说带着什么感情去读、用什么语气去读(这样做是“告诉”,说的过分一点,叫做“强加于人”)贾老师也没范读(这样做是让学生先欣赏,而后去模仿。当然,范读有时十分必要),而是启发学生去感悟,很巧妙的从“体态语”这一角度去点拨。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不再是外在的,不再像一个蹩脚的演员,只知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念台词。贾志敏老师的激励艺术更是高超。“你读的真好,我都被你感动了!”“大家听了,都佩服你读得好!”“你写得好,读得更好!声情并茂。”这些话连老师听了都深受感动,更不用说被表扬的学生了。当学生读错时贾老师是这样说的:“读错是正常的,一点儿不错是不正常的。”“噢,这一点是人家说过了,不过你再强调一下也是好的,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对于写作,贾老师说是他的执着感动了书上的文字。他说:“处处留心,天天思考,总会发现点什么,想出点什么。小和尚只要天天认真念经,‘神’一定会来的。”
“认识闵惠芬”闵惠芬老师是大名鼎鼎的二胡演奏家,于老于老师和他一起演出的时候,她通过闵惠芬老师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喝彩声,他得到了这样的体会:不要一听到别人喝彩,就飘飘然;听到别人赞扬,要立即想想自己的不足。相反,听到别人的批评,甚至讥讽,倒是要沉住气,不要轻易怀疑我:我是不是不行了?这和荀子说的“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是一个道理。于永正老师和闵慧芬老师在交谈中明白了这样一段话:人的认识和见解是与他的付出和成就成正比的。没有对某一事物的透彻研究,没有在某一领域里取得一定成果,没有经过一番刻苦努力而掌握谋一门技能,是断然不会有鞭辟入里的见解,不会有超凡脱俗的感悟的。小鸟飞得高远,才知道天空是无边无际的,而井底之蛙只能得出‘天只有井口大’的结论。我觉得可以把于老师的这几句话当做哲理了。可以当哲理的句子还有出自闵慧芬教授口的这几句:一定要重视艺术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可以教化人,是开启心灵的钥匙。赞科夫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关于音乐高尔基有一句名言:‘音乐是人体的灵魂,人生爆发的火花。’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个错误。’关于鼓励的艺术,闵教授说“如果把学生比作发动机,那么老师的鼓励便是燃料。”
无论是贾志敏老师还是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他们都谈到了鼓励学生的作用和艺术。鼓励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作用?我问了一下度娘:教师若能保持不断鼓励儿童,使他们超越自己的限度,便能帮助这些儿童发挥他们学习的潜力,转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及自信心1.老师的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创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具有突出的效能。
2.适时、充分、恰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其作用有三:【1】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2】鼓励是开启学生心理情感大门的钥匙,益于建立和谐、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3】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学做人,学做事等方面健康发展的渗透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评语,意义深远。赞扬褒贬,给学生内心的感受迥然不同,要激动,要肯定,要催发,要感化……
鼓励语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催化剂,要想让学生进步、快乐学习,我们为师者要会用,善于用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