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代》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研究型著作,作者是一位常年研究心理学的大学教授。这本书很好的勾勒出了美国从80年后出生的人。作者提到因为美国文化世界性的传播,所以美国文化所到之处的国家,多少都会慢慢出现我一代的特征。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在我们这些我一代和我我一代的培养下,即便有意识的去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但在这个大环境下或多或少都会变成我我我一代Generation Me Me Me。
![](https://img.haomeiwen.com/i5836163/a59d9065467ff654.jpg)
我曾经和一个哈佛教授聊天,他跟我说他的孩子什么都有,ipad,iphone,xbox,还有你能想到的cool stuff,他们都有,可是已经上了大学的他们却总觉得不满足和不那么开心。反而是他到非洲那些比较欠发达的村落访问,发现那些什么都没有的非洲孩子,反而特别开心,连玩个泥巴都能玩得非常高兴,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iphone和ipad。
美国电影,电视,加上现在的互联网,充斥着浮华和飘渺的名人和时尚生活方式,美国梦,更不要说美国的影视作品和MTV中充满了暴力和性暗示的内容,时时刻刻再告诉孩子们标新立异有多cool,有梦想就不要放弃,为自己而活,不要在意别人,性感是酷和快乐的。从某种意义上,坚持自己的梦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80后尤其我观察到90后,00后会相信自己与众不同,有自己的使命,追逐梦想是天赋人权,而改变世界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能。当年是周杰伦代言动感地带唱着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到了如今是小鲜肉霸屏,杰伦代言针对中青年的爱玛电动车(说的就是我们,呵呵)。广告主的营销让妈妈们感觉孩子还没出生甚至还没怀孕就需要为怀孕做准备,而我们觉得自己需要大房子,需要时尚的衣着和包包,需要自己感觉良好,在爱其他人之前先爱自己。我们的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同,我们的文化中本身就有很多的谦卑,所以美国的这种自信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对我们的青少年的成长其实是有一定的增强自信和追求理想的作用。但是作者指出美国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很多时候太过于积极的表扬和怕影响孩子情绪和性格无法正确的管教和批评,让这种自信毫无根基,也就是让孩子无理由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自恋。自恋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早发的性关系,逐步走高的离婚率等等。但其实,一个人幸福的基础不是钱也不是物质,而恰恰是你和别人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其他你和这个世界上其他人的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5836163/591857d27312cd7e.jpg)
我一代大多从未经历过战争,重大的世界变故,饥荒和瘟疫,我们生活上地球上至今为止最美好的一段周期,物质极大丰富,世界高速发展,但是为什么我一代很多人还是不快乐。因为家长和自己过高的期待值碰到了残酷的现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华盛顿也一样。当有一天我们自立,发现有限的收入根本支付不了或者疲于应付高房价,幼儿园/保姆(我这还没说课外班),还有其他所有不断上涨的消费,每个月如期而至的各种账单,现实和想象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个就是不快乐的根源。作者提到美国人最希望做名演员,律师,医生等工作,但并非人人都能实现。那些出人头地凤毛麟角的名人和那些高收入群体给了我一代梦想和幻想,但是我一代很少有从实际出发对自己正确的评估和认知。当我一代一直灌输我们最棒,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梦想,我们以后会成功,那么现实的生活其实告诉我们,我们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当你做春秋大梦的时候,房贷,车贷,幼儿园,课外班会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重压之下,现在我们看到美国的人口流动,人们从那些重税的州逃往轻赋税的州,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失去信心。
对于孩子的培养,作者多次引用其他教授的研究结果:比起培养自信,自控让孩子学会面对成功和挫折。让孩子知道得来不易,等待,坚忍,努力,才能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得来的成功。
作者还谈到了对于我一代年轻人的管理和营销。对号入座,我发现自己就是也并不喜欢等级森严的管教,不喜欢邋遢的工作环境,喜欢按照自己的风格做事只要能做好,喜欢拥抱不同的文化,呵呵同时常年被洗脑买买买。不过这些年在现实的摔打中,我确实学会了放低身段,服务别人,多替别人着想,这些都是各种hard lessons换来的,受益终身。
作者的研究不能说天衣无缝,但是非常扎实。字里行间看得到她和她的学生团队大量搜集一手和二手材料的身影,只有扎实的积累才可能把研究做到位。我们可以同意她的观点,也可以不同意。无论如何,我都感慨于在这个我们今天很多人都觉得美国的正向积极教育如何如之何培养自信孩子,如何如之何让孩子具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有人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真的难能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