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品读《周恩来传》

为中华之崛起——品读《周恩来传》

作者: 文詩遠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12:40 被阅读50次
上图均翻拍自本书配图

作为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走向的伟人之一,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和新中国的首任总理,作为集君子风度、革命热忱和传统美德于一身的青年楷模,周恩来这个名字和他的各种故事,久久萦绕于耳畔,如初春暖阳、如盛夏清风、如金秋丰收、如凛冬梅香,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所以,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志儿郎,是与邓颖超写就忠贞不渝爱情故事的革命伴侣,是黄埔军校年少有为的政治部主任,是南昌起义时意气风发的指挥官,是位高权重却平易近人的勤勉总理,是风度翩翩纵横捭阖于国际舞台的和平使节,是动荡年月里呕心沥血保护民族精英的病重老人,是毕生鞠躬尽瘁奉献于中华民族、去世后甘愿归于江河湖泊的近乎完人。

书本上的、影片里的、口耳相传的故事,如片片散落的花瓣,慢慢拼就成我们心中周总理的模样,令人崇敬、钦佩而又倍受鼓舞。敬之愈深,愈想了解更多,愈希望以总理为精神导师。于是在休息日,静心品读广受好评的《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封皮

《周恩来传》的作者迪克·威尔逊,是一位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他曾以西方记者的身份,采访过时年62岁的周总理,并在那次短暂的采访中,对周总理的文雅礼貌、谦逊和蔼印象深刻。威尔逊说:"我羡慕他的魅力与技巧,后来我继而对他的机智、敏捷和远见感到惊讶。这种好奇心导致了20年后我对这个人及其一生工作的刻画与描写。"

威尔逊为本书作序时,将这种好奇心归结为四个问题:一是周"如何获得了改造自己的祖国并使之民主化的动力"?二是周"如何渐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这种改造的媒介"?三是"为什么在半个多世纪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使他人身居最高的位置,而自己却拒绝这种地位"?四是"他为什么继续支持自己过去的对手毛泽东并跟随其后参加狂热的、毁灭性的1958年的‘大跃进’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可见,作者威尔逊以其国外学者的较为客观的视角,带着极强的问题导向撰写了此书,并在史实的梳理和分析中,对这四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回答。上述四个问题及答案,各位读者见仁见智,本篇读后感不做评论,而是怀以敬仰之情,恭读周总理的壮丽人生,借以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全书共22个章节,分为三大部分,题为"求索"、"奋斗"和"开国总理",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周总理充满传奇的一生。读者们所熟知的周总理故事,均可在书中找到。不同于那些零散的故事,本书传记一气呵成,通读下来恍若全览人生画卷,跌宕起伏,前因后果,知人论世,给人以更深的感悟与启迪。

第一部分 求索

"求索"讲述了周总理坎坷的童年和漂泊的求学时光,在这一阶段,周勤学苦读、组织和参加学生爱国活动,并孜孜以求救亡图存之路。从江苏淮安的周氏家族,到辽宁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再到天津南开中学,周的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擅长写作,他的作文常被评选为范文。

由于南开中学秉持着严谨的学术追求和相对自由的思想追求,周的各方面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校长张伯苓非常赏识周的才华,通过奖学金和学费减免,周得以克服家庭的经济困难,完成学业,并积极参与张伯苓校长组织的戏剧演出活动。相貌俊美的周,经常在戏剧中扮演女性角色,他的舞台表演技艺出色。

求学南开期间,周结识了不少好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好文笔,与朋友建立了"敬业乐群会",并创办会刊《敬业》,发表了大量文章,展现自己的进步思想。除了擅长的文科,他成功克服了对自然科学的反感情绪,几何、数学等科目也成绩优异。

从南开毕业时,周是全校文科考试的第一名,平均成绩89.72分。但出彩的毕业评语和优秀的毕业成绩,并未令周决心走上学术之路。胸怀远大的抱负,周决心留学海外。正如他当时诗中所言,"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在日本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经济方面,他主要仰赖南开同学的接济;学业方面,因为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变得傲慢无理起来,中国学生入学日本学校越发困难。于是,他四处碰壁,放弃了入学的努力,而将精力用于阅读和组织学生活动上。

面对日本的挑衅与敌对,中国留日学生自发组建了新中学会,"研讨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封建主义和把中国从这两者中挽救出来的办法。"周参与其中并负责撰写宣传稿件。当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遍亚洲,周和其他留日学生一样,受到巨大鼓舞,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

"导致周恩来回国的直接原因是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所引起的一系列抗议活动。"国内学生运动的高潮也随之到来。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是年仅15岁的女学生邓颖超。

回国后的周恩来被录取进入南开大学,并积极参与学生爱国运动之中,成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之后还创办了由觉悟社主办的白话文杂志《觉悟》。他主张将分开的男女爱国组织联合起来,于是,在首次男女生混合会议上,标致能干的邓颖超走进了周恩来的生活。

在南开大学就读期间,他依旧将精力主要用于阅读和学生运动。据周总理回忆说,在天津这一年,"我阅读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十月革命》"。这些发表于《新青年》的著作,将他逐步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来。

学生运动深受当局厌恶与压制,周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被政府查封,周和其他学生骨干先后锒铛入狱,甚至多次接受审讯。最终,周以过人的口才将法官质问住,使法官"只好从违法的技术性上给予学生轻判"。

在狱中,邓对周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助,这令周深为感动,两人的感情因此劫难得以升华。而邓的一位好友的来信,促使了周做出了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的决定,这一决定也成为青年周恩来在思想和信仰上的转折点。

正是在留法期间,周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加入共产党,成为旅欧中国学生共产主义小组的有力组织者,他还结识了一大批革命同志,如邓小平、蔡和森、朱德等。这段经历奠定了周恩来之后数十年人生的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觉悟》杂志所有投稿人以抽签方式来取笔名,邓颖超抽中一号,故笔名"逸豪",而周恩来抽中五号,所以"伍豪"这一化名从那时起,被用了很多年。此外,在旅欧的三年多时光中,周恩来与邓颖超保持有规律的书信联系,周始终忠于与邓的爱情。

第二部分 奋斗

"奋斗"记录了周恩来从由法国归国后到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奋斗历程,也大致与中共的成长壮大并最终夺取政权的历史相吻合。1924年9月,周回国抵达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和军事部长的重要职务。为了消灭北方军阀和实现全国统一的共同目标,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周因此获得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任命。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工作勤勉,建立了政治组织,并创办报纸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少学员加入共产党,如林彪、罗瑞卿后来成为红军将领,威尔逊认为,"他们的存在为周恩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一种非正式的权力基础"。周在军校领导层的同事叶剑英,经再三要求,最终也加入了共产党。

与周恩来分别四年多的邓颖超,以国民党代表大会的代表身份,由天津南下来到广州,很快二人便在此结婚。在那个婚姻主要由父母包办的年代里,21岁的邓与27岁的周,抛弃了传统的正规礼仪,宣布了"八互",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威尔逊给予高度评价:"他们的婚姻被证明是中国夫妻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最持久、最具说服力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类似背景和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生命结合。"

新婚燕尔却面临分离,婚后没几周,周重返前线,参加针对军阀陈炯明的东征,他领导着一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力量的精锐部队。很快,中山舰事件爆发,这是蒋介石首次公开与共产主义盟友决裂。之后,在上海领导武装起义的周,逐渐走到蒋的对立面,蒋甚至悬赏两万大洋捉拿或杀掉周,但蒋始终未能得逞。

虽然周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但依旧当选为中央委员。威尔逊指出,"周并不拒绝政治局的职务,在以后的49年里他始终在这一最高决策机构工作…逐渐树立了一种道德权威,这是除毛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动摇的。"

周坚持应以战斗代替退却,以向蒋介石施压,于是秘密前往南昌组织前敌委员会,并领导了南昌起义。由于起义失败、损失惨痛,南昌起义曾一度在党内颇受争议,直至1928年夏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上,南昌起义得到平反,被承认是反对国民党的一次正确的军事行动。

1928年和1930年,周两度赴苏联,逐步取得赏识和信任,在党内地位得到巩固。但当时党中央内部矛盾尖锐,周只得尽力协调各方,威尔逊引用斯诺的话说:"周同各派之间的关系之广是无可比拟的。这使他能够充当各派间的调解人和平衡器,而不是通过在重大争论中运用种种压制手段来获得个人领导权。"

1931年底,周恩来抵达江西瑞金,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稳步建立了"独立于各派并忠于中央领导的军事中心"。然而,周、毛与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中央负责人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分歧,毛极力主张运动游击战略,如诱敌深入再逐个击破,但不被采纳,毛因此借口养病离开军队,其职责由周来接管。

1933年3月,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证明了周与毛军事路线的正确性,"周对军事政策的支配权似乎给更加巩固了"。然而,1934年1月前后,党内斗争加剧,周虽保住职务,但对于军事的发言权受挫,毛甚至未能进入政治局常委会。

第五次反"围剿"时,李德成为前线总指挥,他推翻了毛的游击战术和周的运动战观点,执意采取"短促突击"战术,直接导致广昌惨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离江西。按威尔逊的话说即"抛弃一块跟比利时一样大的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远征,相当于从伦敦徒步到东京,或从纽约到里约热内卢"。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改变了党的历史走向,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错误被审查。威尔逊认同不少历史学家得出的结论,即毛与周达成默契,并指出"毛泽东后来说,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

抵达延安后,在长征途中九死一生的周恩来,承担起创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责,他成功说服张学良与红军停战,并于1936年12月12日逼蒋抗日。"周的死敌、曾经几次差点抓到周、并且悬赏8万元要周的头的蒋介石,今天居然落到了周的手中。"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序幕。

接下来,周恩来先在武汉作为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后在陪都重庆的曾家岩50号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虽"身在虎穴,但泰然自若"。他"负责国统区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在华北他赢得了抗日民众的支持,同时在华南又赢得了反蒋人民的拥护。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共产党的报纸《新华日报》"。

周恩来在重庆期间,"很好地利用了由于国民党专制独裁而造成的非共产党人士日益增长的对蒋离心离德的机会,同许多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建立了联系",这些国之精英后来在新中国的管理界、教育界和商界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威尔逊认为延安整风运动是"土生土长的毛泽东思想和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斗争的最后阶段"。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紧急召回周恩来,回到延安后的周"把旗帜坚定地举向毛泽东思想,给别人做出了榜样" 。

第三部分 开国总理

"开国总理"记述了周恩来经过大半生的求索和奋斗后,推动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并在之后的26年里,周公吐哺,鞠躬尽瘁,苦心守护着这充满生机和巨大挑战的新生政权,静心建设着前途无限光明道路却曲折难言的理想社会。

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深的总理印象,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总理故事,多集中在这一部分,故不再赘言。因本书特色之一,是目录页每个章节下方都有一段简练但精彩的描述,仅摘录两段与朋友们分享。

"周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后,于1950年前往莫斯科,他带去一飞机的专家和一套新的蓝方格法兰绒睡衣。尽管它渐渐褪了色并打满补丁,但他一直穿着这套睡衣,甚至后来出国访问时也带着它,直到他去世那一天。"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其中一个损失是它拖垮了周恩来。周恩来再也没能恢复他往日的活力。在生命的最后7年,他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获成功,但他却过得相当平凡,主要忙于补救‘文革’造成的损失,同时还要为自己在‘文革’中造成的政治地位变动争得一席之地。"


结语:时势造英雄,英雄开盛世。当一个名字,伫立成一座丰碑;当一份坚持,升华为一种精神。中华之未来,繁花似锦,如您所愿。

每年1.8和3.5的总理像

                             

                                    廣為  2018年9月5日于江西

相关文章

  • 为中华之崛起——品读《周恩来传》

    作为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走向的伟人之一,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和新中国的首任总理,作为集君子风度、革命热忱和...

  • 国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 周恩来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周恩来,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

  • 新时代一为中华深化而读书

    亲们,看标题是不是很熟悉是的,当初我在小学时候学过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在中国处...

  • 为什么读书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题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的内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 周恩来名言--------------------任东琦

    咱们爱咱们的民族,这是咱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爱国·周恩来·励志·哲理 9千1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向着明亮那方12.4

    【周恩来】今天学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人公周恩来爷爷是我非常崇敬的人。当我介绍周恩来爷爷是“民国四大美男子”...

  •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多平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响亮的声音从周恩来总理口中喊出,如今的中华民族不负总理的厚望,在世界的东方崛起。这是...

  • 不敢相信!原来周恩来总理竟然是这样的人……

    说起周恩来总理,我们最早的印象大概就是小学课本读到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确实,周恩来总理的一生,都在...

  • 广大男同胞们,您们能为自己崛起而做一个合格的时间管理大师吗?

    hi,我是唠唠叨叨的小春有话说~ 12岁的周恩来立下鸿鹄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华崛起对很多人来说,太远了,那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品读《周恩来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io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