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P Generation has grown up.
图片源自网络我是由《哈利·波特》陪伴着长大的一代。那年初相见时,我九岁,哈利十一岁,魔法妈妈J·K罗琳三十岁——离婚,失业,独自抚养孩子。正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单亲母亲,用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全世界的儿童创造了一个奇妙非凡、善恶分明的魔法世界,传播了爱、信、勇的真谛。随着哈利一代的长大成人,已是名利双收的罗琳女士再次执笔,写下了一部面向成人、态度严肃的现实小说——《偶发空缺》,这一次,罗琳显然不止是为了宣扬爱的力量与正必胜邪的信念。
图片源自网络《偶发空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为帕格镇的英国传统小镇因教区议员巴里·菲尔布拉泽之猝死而陷入震惊和混乱,巴里身后留下的议会空缺席位引发了小镇历史上最激烈的纷争,各种矛盾、欲望和谎言纠缠不清,在祥和平静的表面下不断滋长、涌动、伺机喷发,搅起了一波又一波骇人的丑闻和悲剧。
对于这部题材不算新颖、政治色彩偏向左翼的小说,罗琳有自己的考虑和用意。《偶发空缺》不像《哈利·波特》一样来源于忽然间的灵光闪现,而是沉淀两三年的构思成果。有人说罗琳在07年完成哈利系列之后就才思枯竭、佳品匮乏了,也有人说《偶发空缺》是罗琳向世人证明自己也能写出成人文学的作品。然而,这些猜测都被作者否定了,诚如她自己所言:“当我开始写这本小说时,绝对没有想要证明什么。我没有什么需要对别人证明的……《哈利·波特》的确使我获得了解放,从此我的写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而写……写《偶发空缺》的动机就是:我觉得我必须写这样一本书。”
图片源自网络是什么样的信息与信念让作者觉得“必须”传达给广大读者?我认为罗琳在08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可以很好地回答:“很多人选择留在他们自己舒适的范围内,从来不去想想自己如果出生在别处会怎样。他们拒绝听到尖叫声,拒绝看见黑暗;他们封闭自己的内心,只要痛苦不触及个人就拒绝去了解……我认为,不愿想象或看见(现实生活中的)怪象是可怕的,而更甚的是,那些选择不同情的,可能激活真正的恶魔。通过我们自己的冷漠与魔鬼勾结,犯下彻底的罪恶。”
我想我就属于罗琳抨击的这一类人。怯懦,自私,明哲保身。在少年派漂流的两个版本的故事里,我选择相信荒唐的前者,也不愿想象少年派靠吃自己母亲的尸体与蛆虫。我不敢看曾子墨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敢看网络上流传的山西黑砖窑、印度贫民窟、中东宗教斗争、非洲种族屠杀的照片。我害怕看到人性恶的一面。
然而,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不了解不代表无责任。就像书中的帕格镇与“丛地”间的矛盾,以中产阶级、贵族后裔为主的帕格镇居民对紧挨其边界的贫民聚集区“丛地”深恶痛绝,视 “丛地”居民为不具完全人格的社会寄生虫,意欲驱逐之而后快。在主导将“丛地”划归别市的镇议会主席眼里,这群以失业者、吸毒者和少女妈妈为主体的社会底层民众是一堆面目模糊的烂泥,他们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没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主席不会也不愿了解关闭禁毒所和清除“丛地”对这些人的影响,他更关心的是帕格镇的上空是否一如儿时般飘着正统、独立的气息,小镇的面貌是否展现着“真善美”的光鲜亮丽,镇上的福利能否完全留在本地而无需负责“寄生虫”的生命。但是,他忽视了一个道理:缄口不提不可能让问题消失,坐视不理只会让情况加剧。关闭禁毒所固然可以节省部分财政开支,其后果却是让更多的吸毒者陷入绝望,迫于生存铤而走险,给社会安定带来更多的威胁;清除“丛地”固然可以美化小镇风景,却不可能使居住于此的贫民消失,没有了缓冲带的小镇将面临更多外来流动人口的挑战和压力。
图片源自网络主席或许感到委屈:我做不到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为什么不可以?乍看之下有点道理,可漠视他人的苦难、有余力而不施助难道能称为“善”吗?要知道,即便你是好人,社会的恶仍与你有关。除了可能拥有屈从于命令的“平庸的恶”(汉娜·阿伦特语),你是否随大流去行公众眼里属于灰色地带的那些小恶(如找关系走后门),你是否对恶行恶事保持沉默,你是否对他人的苦难和求援漠然处之,你是否嫌贫爱富、以金钱衡量成功以成功衡量人的价值,你对你的孩子实行的是爱的教育还是精神暴力…… “对社会风气而言,善非一日之功,恶非一日之寒”(《新周刊》语),社会的是非善恶与每个成员息息相关。在这里,我又想起一个真实案例:在一个冬季的早晨,北方某市的一栋居民楼楼道里,一位妙龄少女在家门口遭遇伏击,被绳索勒晕后猥亵身体,赤裸仰躺在地。同一栋楼的一名女性住户两次经过受害者仰躺之地,都惊慌逃跑,既不报警也不施救,最终导致受害人受冻、窒息身亡。而这位冷漠的住户,最后被发现竟然是受害者的亲生母亲!她做梦也想不到,一时的袖手旁观竟然会使灾难降临在自己身上。可悲的是,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悲剧一演再演!
图片源自网络,图文无关看似美丽和谐的帕格镇如同社会的缩影,充斥着龌龊、不公与罪恶,也饱含温情、正义和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每个人对彼此的幸和不幸都负有责任。随着“坏女孩”克里斯塔尔和弟弟罗比悲剧性的死亡,这本厚厚的“社会主义宣言”落下帷幕,留给读者两行热泪和无限深思。罗琳女士已经用她满满的激情和巨大的影响力向社会发出呼吁:“如果您选择用您的地位和影响力去代表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人发出声音……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没有权力证明自己的人……替那些生活不如你的人设身处地地考虑……那么,您的存在,将不仅仅是您的家庭的骄傲,更是无数因您而改善生活的家庭的骄傲!”(取自罗琳在08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我们是否也该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
“真正的勇士无非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它。”我想努力成为勇敢的人。
最后,分享书中三句令我印象最深的话:
“永远不要低估爱和恨的力量。”
“从来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神之光平等地照耀着每一个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