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医浅谈小儿脾胃病

中医浅谈小儿脾胃病

作者: 菲物语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22:54 被阅读0次

    一.小儿脾胃的重要性

    人之出生,先天已定,全赖后天以滋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医诊病,无论长幼,均需观舌像,问饮食,察大便,诊脉象,这足以显示脾胃的重要性。小儿生理上稚阴稚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必然对气血化生有较高的需要,而病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强健,如此便易发生供需矛盾,再加上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影响,小儿更易患脾胃病,发生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等病证,所以脾胃对于小儿尤为重要。

    1.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清代医家陈复正认为“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概括呕吐与胃的密切关系。

    2.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明代秦景明《幼科金针·泄泻》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由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性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泄泻可从便下之缓、急而分。

    3.脘腹痛

    是指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病症。包括胃脘痛、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胃脘痛即指胃脘部位疼痛;大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的疼痛;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幼小儿不能描述,较大儿叙述含糊,所以主要靠医者判断,统称脘腹痛。

    4.厌食

    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明·万全《幼科发挥·脾经兼证》“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病也。”此皆言厌食与脾的关系重要。

    5.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患。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曰:“小儿宿食不消,脾胃冷故也。”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说:“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清·陈复正《幼科集成》“积因脾虚”当“消补并行”,“不可妄攻”,此皆认为积滞缘于脾胃。

    6.疳病

    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长期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病症。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是古代儿科四大症之一。明·薛铠《保婴撮要》说“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

    7.滞颐

    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主地从口中流溢出来的一种病症。因涎液浸渍于颐下而得名,俗称“流口水”,易致颐部糜烂,甚至影响至胸前。

    三.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一) 病因

    1. 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

    2. 乳食所伤,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不洁,恣食生冷油炸,损伤脾胃。

    3. 情志因素,较大儿童所欲不遂或被打骂,致肝气犯胃和肝脾不调。

    4. 正虚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久病,或误治,皆可损伤脾胃。

    以上病因可单独致病,亦常错综复杂为患。

    (二) 病机

    1.胃失和降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用,以上原因损伤胃气,致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呕吐拒纳。

    2.脾失健运

    脾主运化、主升,以上原因损伤脾气,则脾不能运化水谷、水湿,不能传输水谷之精微,则出现泄泻、厌食、积滞及疳症等。

    3. 气机不畅

    脾主升,胃主降,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则气机通畅。反之,上述原因损伤脾胃,则脾胃升降失调,变生呕吐、腹泻、厌食、积滞等病症。脾胃病病因虽多,但病机则一,总不离胃失和降,脾不健运,气机不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浅谈小儿脾胃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qv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