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做事开始提倡“别那么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对我们处事十分重要。
古今中外,勤劳一直是被人所提倡的。不管是从各大宗教的教义中,还是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词句中,都能看出先哲对人们努力勤奋的勉励与殷殷期待。在这种全社会倡导努力的思潮下,所有人,或自发或被迫,都加大了马力,只顾向前冲刺。然而,这样的努力并不总是带来好的结果。“996福报”,“社畜”,“打工人”等热词调侃的语气背后隐藏着人们疲于奔命的痛苦,一如困在系统中的外卖骑手,“累”,已成为当代人的代名词。
正如上世纪“嬉皮士文化”对西方社会物欲的反叛,“佛系”已成为人们挣扎对抗“累”的武器。人们渐渐从追求效率,盲目努力的陷阱中爬出,转而发现了“累”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什么才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最终目标,于是“别那么累”的说法,应运而生。
“别那么累”,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保护,更是我们心灵的诉求。当庄子独坐水潭之上,推拒宰相官位,唯愿曳尾于泥泞之中时;当梭罗独居林中木屋,远离他人与金钱,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时,想必他们是极快乐与幸福的。他们是悠闲的,是自在的,哪怕是一无所在,也在这极致的“闲”中无比享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生活的真谛。
当代人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总有无聊之感。因为我们忘记了真正的好的生活,人总是要为了某种目的或者趣味而活,或是庄子眼中的游鱼,或是梭罗心中的木屋,唯有在这种趣味中,我们才得以触碰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与真正的美好。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在追求生活之趣中,我们的生活变得诗意,内心也趋向美好。“草在接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静静的不说话,一切就十分美好。”这才是真正理想的生活
这种理想只有建立在不累,或不为外界无关紧要之事所累才可触及。换言之,便是对利益的淡然,不为物使的智慧。在这种理想中,我们也得以回归真正的自我,并找到自我的价值。
然而有些人却打着“别那么累”的借口偷懒,浪费自己的光阴。他们在“闲”中无法找到任何趣味,更不用说自我价值与生活的美了,在“别那么累”的自欺与欺人中,他们只能迎来虚无与幻灭。
因此,我们应当对“别那么累”有自己的认识,不人云亦云,在保持积极的心态中去追求心中的游鱼与木屋,不忘生活真谛,而以淡然之心处事,寻找并感受那“欲辨已忘言”的生活“真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