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源头
知识源头,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知识浓度和质量都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
如同河流一样,当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越多。当一份知识掺杂了太多杂质时,就是一碗鸡汤,知识的含金量就很少了。
现在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二三四手知识,因为很多人失去了获取一手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认知效率为什么低下的原因。
二、一二三四手知识
●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是一些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验证的新鲜的思考。可能是在这些研究者的脑子里、笔记本里,还未完成后续加工;也有可能是已经被系统化表现出来,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或者将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更为体系化,更符合人类认知的逻辑。
○ 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的资料,比如维基百科,一些讲底层逻辑的书
○ 一些比较中性的行业调查报告
○ 系统整理后的各行业的优质教材和认证培训
●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一般畅销书都是三手信息,这些文字已经被加工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需要被很多的认知资源所理解,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当然也包括了一些不精确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书看完一本书有些的东西就那么几句,需要把一本书从厚变薄。
● 四手信息:为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根据畅销书或者理论,写出的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要么加入太多个人故事、要么就是带有浓厚的情绪因素。文章主要讲一个观点,但是要灌输无数的浓烈的鸡汤。
三四手知识没错,毕竟受众面大、容易传播,是大众有机会发现源头的重要手段。但面对三四手知识,是有走向源头的追求还是继续舒服的获取三四手知识。一般一二手信息话的时间反而更少,三四手信息需要的时间更多。但大部分还是会被忽悠进入第四手信息。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三、如何进入知识的源头
知识跟知识是有差异的,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找到知识源头,可以让获取知识的效率事半功倍。
1、能辨别和找到知识源头
应该学会可以辨析一二三四手知识,找到更多好的,产出一二手信息的资源。以下内容成为好知识的概率更高:
●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的最新数据报告
● 名校的教科书,维基百科、MOOC里推荐的一手材料
●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
●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
权威论证、学术期刊、基础概念
2、跟随知识源头的人
如果来不及看这些内容,记得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因为他们是面对源头的,如果还比较会表述,那就太好了。
源头总是聚合的,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这才是精华。多看几遍,多几个角度,比给你看一篇信息量极少却长篇大论的文章好很多,更加有认知效率。
3、成为知识的源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三四手信息,毕竟三四手信息易于理解,处于信息下游的时候,就得顺着水流的方向不停地往上游,不断的接近源头。如果一上来就是一二手信息,反而不好消化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