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减肥,看到美食禁不住诱惑,心里的一个小人说:“不行,我要减肥管住嘴。“另一个小人说:“吃!人生苦短,何苦与自己为难。”结果,眼前的美食胜过一切,吃!但大快朵颐后就后悔,为什么我没有意志力?说好的减肥呢?为此苦恼不已,想减肥,嘴却很诚实,目标和行动不在一个频道。
你有类似的情况吗?想早起读书,却经常睡过头;想业余充电学习,但刷起手机就停不下来,想创业,父母却坚持让你去体制内单位工作......纠结的你,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在《思维模型》书中,提到一种模型“认知失调”,上述种种就属于认知失调。
证实偏差和相关模型的有害影响可以通过“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来解释。“认知失调”指的是同时持有两个相互矛盾、彼此不协调的观念而备感压力。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将认知失调与大脑中某个区域联系了起来,大脑的那个区域能帮你避开自己讨厌的结果。
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是指这两个因素之间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心理紧张,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将其定义为失调感。例如,一个长期爱喝酒的人,读了关于长期喝酒会引发严重肝病的文章后,心理体验是不愉快的。因为“我爱喝酒烟”与“研究证明长期喝酒会引发严重肝病”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比如你本来想帮朋友解决问题,但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比如即便你很不喜欢上司,但为了升职加薪或预防给你“穿小鞋”而恭维他。
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紧张,人们需要采取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和消除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紧张,通常采取三种途径:
第一种,减少不协调的认知成分;
第二种,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
第三种,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以减肥为例,看到美食禁不住诱惑,大快朵颐后后悔,调整这种失调后的不安感。
1.改变态度。改变对减肥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美食,我不想控制饮食来减肥)。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美食让我放松,心情愉悦)。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心情,享受美食比饿瘦甚至营养不良更重要,只要健康就好,稍微胖一点无所谓)。
4.减少选择感。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减肥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没有选择(我今天很累很辛苦,压力很大,我需要美食来缓解压力,让生活更美好。而美食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
5.改变行为,让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明天会继续减肥,即便有饭局也不去,减肥成功是目前最重要的事,这关乎形象,我要为接下来竞争上岗,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当你处于认知失调的时候,可检验引起冲突的两种认知,判断他们的重要程度,收集新的认知信息,调整行动和态度的一致性,尽快从失调中走出来。但至于选择什么调和方式,你最终想要的是什么,要衡量失调因素的重要性,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认为压力大,要玩手机调解下情绪是必要的,就没必要自责因此浪费的时间,如果觉得自控力不好,需要调整时间管理,就想办法让态度和行动一致,关键在于追问自己,你要的到底是什么,你更倾向哪个认知,必要时可请教前辈或有经验的人,在感受到认知失调时,扩充自己的认知范围,最后做出合理规划。
你最近有没有处于认知失调的事情?如果协调一致的话,你会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