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看别人写的文章,感觉没什么。可当真自己动笔,发现本就不甚精进的武功被废了一样,只有一腔迫切的心情还有一把无处可使的蛮力。
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着急总是无用。不如一点一点地剖析自己,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我想一个是我过于急于求成,另一个是缺乏练习。想要成功,必须打好基本功。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捷径。
这段时间读曾国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被称为“千古完人”的他在一开始也是个满身缺点的普通人。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功,全在于他不断地反思自己,又不断地改进。
朋友问我这段时间我在读什么,我说在读曾国藩,他说最近这几年曾国藩被解读地有点过了,甚至烂大街了,而且太过于神话了。
我从不追热点,即便别人说再好看的韩剧又或者《人民的名义》之类,如果我不想,那我也可以做到一点不看。不怕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插不上话么?不怕。一个是身边热衷讨论电视剧剧情的人几乎没有,二是即便讨论了,我听着就是了,out 就 out。
所以也许真的有人会跟风去接触一些东西,但在我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越来越发现,年龄的不同,自己愿意接触的东西也很不相同。中学的时候喜欢读鲁迅,大学情窦才初开,读张小娴,读安妮宝贝,读辛夷坞,再后来读陈忠实,毕淑敏,再到现在读红楼,读曾国藩。
也越来越觉得,有些东西你没有接触到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当时的自己接受和理解不了。所以即便遇见好的东西,也会如睁眼瞎一般忽略而过。
本来想像别人一样在开头标注今天是自我反省的第一天,我要坚持多少多少等flag。可过往的经验告诉我,这种方法对于我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当真要写,估计撑死写到第三天。那时候心里想的是,反正也没有人看,甚至我自己也懒得看。
小学初受启蒙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大多会提到这样一个描述:“心里有两个小人再打架”。现在来看,打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人权衡利弊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价值观一点点形成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即便是无恶不作的人在一定时间面对一定事情也是会表现出善的一面。比如一个人虽然烧杀抢掠,但面对老母亲时候却是个大孝子。但之所以选择做恶事,是因为内心邪恶的小人儿更强大。当两个小人不再打架而是直接作恶的时候,那这个人无异于害人狂魔刽子手了。
大众作为一个群体,也会有这样的心理,比如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有的人会充当邪恶的小人:不扶,扶了还有可能被讹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吧?而另外一群人说: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嘛,谁都曾年轻过,但无论谁也都会有变老的那一天,我们怎么能让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由此分析可知,其中一方必定是坚决维护自我利益的小我,不论这利益是自私还是顺应本性的懒惰,总之是越让人本身付出的越少越好。而另一方是,顾全局的大我,关心社会,改善自我。不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只要是让事情往好的地方发展的,都会去做。
一个人心理发展历程,大概就是两个小人不断斗争的过程。
有点像大人引导小孩子学习,小朋友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大人会说,来,把这首古诗给背了,妈妈下午带你出去玩儿。于是孩子欣然乐之。当然最高境界是,有一天孩子真正懂得了读诗的妙处,不用你管,他也会去背上个三五篇,并以此为乐。但这时候还不算得大功告成,还需要后日的坚持。不然也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可见,一个人的修身养性之路需要贯穿一生的。说一生有些长远,不如说每一天吧。做不到古人的一日三省,那就从多日一省,一日一省开始。
我的睡眠质量一向很高,也很少做梦。昨天忽然做梦,梦到从天上降下来个投影仪。我们都知道投影仪的作用是把小的给放大化。其实,写日记也相当于一个人的投影仪,能够把一个人的优点缺点给外化,让一个人真正做到自知。
我读曾国藩,最大的感触就是他的每一次自身层次的提升无不得益于每天日记的累计。同样的问题,今天出现了,被写在本子上,明天又出现了,又被写在本子上,后天又……那估计,别说旁人,就连自己都得骂自己不争气了。所以我们会看到曾国藩在日记中把自己骂的也是毫不留情。
他的棋瘾很大,不仅自己爱下,下完了也爱看别人下。有一次看着看着,心里两个小人就打起来了。
“你不是说今天有读书的计划么?怎么还站在这里看人下棋呢?”
“哎呀,我平常工作那么辛苦,看一会儿又怎么了?”
“那你制定的每日学习计划都打水漂了?再说你这都在这儿待了多久了,几个时辰了,能叫一会儿么?你他娘的赶紧给我回去!”
终于,正方小人获胜,曾国藩告别朋友回家看书去了。
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呢?学习还是打游戏?早起还是睡懒觉?运动还是追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写了一千八百多字了。所以也不是写不出来,只是自己心理压力太重。没人是一口气吃成胖子的,看来这句话我没有真正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