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 对物质享受的欲望。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按道理说人的这种欲望应该是越来越得到满足的,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还总有那么多觉得“想要而又得不到”的东西呢?更不要谈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了。
刚来美国时,有见过留学生为了一对香奈儿平底鞋去餐馆打工一个月,也有省吃俭用只为一个所谓要"卖肾"才可以买到的手机。那时的我疑惑过,不明白这些人咬着牙得到她们想要的物品以后究竟是有多开心有多愉悦,而这种愉悦又可以持续多久,才值得让她们咬着牙坚持也要得到这个她们心中期待的物品。可能是因为我来自三线城市,那些所谓的世界名牌在我的印象里只出现在供人欣赏的时尚杂志上,它们不是我世界里触手可及的东西。
刚毕业工作那会,我迷茫过。在美国的shopping mall里随便一间店都可能是世界名牌, 以前我的世界里这些只出现在杂志上的东西,现在充斥着我的整个世界。特别是当自己开始工作,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更加是对这些东西雀雀欲试,各种物品充满好奇心, 包包, 衣服,护肤品,香水。。。。。。回忆起那段购物欲旺盛的时光,心情总是那样的循环,想买—纠结(不舍得)—买—高兴(或后悔)。就这样一边买一边迷茫的日子我过了三年。

到了前年搬家,收拾东西时才发现我有很多衣服买回来都还没拆牌子呢,怎么包包整理出一大纸箱啊,很多护肤品开了没用完就晾在那里。。。。。。看着以前这些“战绩”真是一个头两个大,因为实在无办法判断究竟哪些还需要哪些不需要,最后全打包带走。当然,东西多了,那次搬家费用也不少。
人与物品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的话,不光会浪费钱,还会消耗人精力。从去年到今年我读了三本有关于这方面的书,对我个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这里分享一下,希望对这方面疑惑或迷茫的人有帮助。
1. 松浦弥太郎、伊藤正子的《好物100》

这位被誉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告诉我,不是不要买,要赏物,挖掘物背后的内涵,越是优质的好物,其隐藏的东西越是丰富繁奥。优质好物,就是可以一直持续不断地给你带来惊喜、让你感知幸福的东西。自此,很多时候买东西我都会精心挑选,秉承的宗旨是,不懂它,不带它回家。当然这样做以后减少了很多冲动购物。
对于当你遇到心仪之物,是不是无论多贵都要买这个问题,伊藤是这样回答的,当然没有要不惜贷款买下的程度,但是在感觉多少有些吃力的情况下,还是会咬咬牙买下来。
而松浦大叔是这么看的,他认为咬咬牙勉力而为都是支持好奇心的一种行为。一个人自己的能力容量只能由自己来培养和扩充。所以年轻的时候,咬咬牙做一些貌似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私人投资,不仅可以促进自己成长,而且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加倍的回报。通过赚钱买股票进行学习是一个方面,而选购一些有品位的好东西,让它们伴着自己的成长岁月,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投资。希望年轻人能把金钱用在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事情上。
2. 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

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很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当我纠结于要“留存”还是“丢弃”一个物品的时候。书中提供的方法是这样的,把东西一个一个地拿在手里,留下令你心动的东西,丢掉不心动的东西。非常重要的是要用手一件件地接触。只留下令你怦然心动的东西,其他的,则毫不犹豫地全部丢掉。
面对那些“既没有心动感也不愿意丢弃“的物品是最让人困惑的,这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会拥有这个物品,它来到我身边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只是购买的瞬间产生心动感,而因此我们不会再去买同样的物品,我们就看到了这个物品的另一项功能。可以说那个物品已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们要做的是跟这个物品说声谢谢你,然后再丢掉就可以了。
3. 佐佐木典士的《我决定简单地生活》

此书作者是极简主义者,把他成为极简主义之前与之后的日常进行了对照,让我很认同他“少即幸福”的观点。作者摆脱他原来的垃圾屋搬到只有20平方的房间,将自己拥有的物品数量减至最低,房间整洁,心情变好,省了房租,还开始对生活有了新认识。
虽然我远做不到作者那种程度,但是我最近搬家就深有体会。因为想要节省上下班时间,搬到离公司更近的地方,这次新家比较小一点,房租也比原来少。要是以前我肯定会想,我怎么那么惨,房子越住越小。可是当我头脑中有了这个“少即幸福“,繁杂物品会消耗内心能量这个意识以后,精简行囊搬到新家,发现我每天需要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搞卫生也轻松了,房租也比原来的少。因为住得近公司了,还可以走路去上班,也省了交通费和去健身房的钱。
结合这三本书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教训与经验,年轻人要会欣赏优质有品位的好东西,但是也要懂得处理与物品的关系,物品不是拿来跟人比较的,是对自己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
愿大家能拥有好物,感知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