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好多天没画画了。最近喜欢听贾昱的《寻茶》,这是一首充满世外桃源气息,洒脱慵懒又仙气飘飘的古风歌曲。
歌中最打动我的是这句简单的歌词:“我是人间客,闲来听花落。”贾昱用漫不经心的唱腔道出了如今世间难得的一份闲情逸致。
透过歌词,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古人那闲散舒适的山野慢生活。
今年的疫情让我们重温了曾经的慢生活,但大多数人其实是身不由己的不得不慢,心态仍是快节奏时的心态。
习惯了快节奏,事务的多线程处理,人是很难忍受没有指令、足不出户、休闲娱乐、百般聊赖的日子的。为赚钱而焦虑的人,让他去过一段时间诗情画意的慢生活,可能最开始是享受,到后面就成了精神折磨。
在生存压力的滤镜之下,诗情画意不一定是镜花水月的高雅美好,更可能是无所事事、奢靡堕落的代名词。
慢下来,对于现代人来说真的很难。物价摆在那里,社会环境也是以激进充实为主旋律的。在快节奏的环境中,你慢,意味着你会被他人远远的甩在身后。
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已习惯了竞争与排名,自然会将这种模式继续用到生活工作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根本停不下来。即使行为上停下来了,头脑也是停不下来的。
过去的经验已经内化成我们的潜意识,甚至成为生物钟的一部分。它总是提醒我们需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至少证明这一天是没有白过的。
武志红老师在微博里写了一句这样的话:“感觉我的头脑宛如一个永远饥渴的怪物,每天不好好喂它一些「知识」,就会觉得空落落地好像白过了一天。”评论区有人说,这是用知识增量对抗生存焦虑。
对于“知识”的渴求,让我们无法顾暇其他,学习让我们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感觉甚好,仿佛自己成为了知识王国里的王。
同时,生存焦虑也让我们无法沉下心来深度思考,认真做事,总想着“今天我一定要做个什么”“要完成所有的任务”。
于是在进行过程中,头脑就开始不停催促“快点结束吧!快点进行下一个任务吧!”,从而又容易落入忽视质量,以数量取胜的局面。
一些强迫性的日更写作者(纯属兴趣爱好,非盈利的那种)。有事没事,今天必须得写几个字。只要写了,焦虑就缓解了,否则他就会以不自律等各种负面标签来攻击自己,顿时觉得自己无药可救,继而沮丧地一蹶不振。
这些生存焦虑和自我攻击,除了有经济压力的原因,还源于对自我及现状的不接纳。
我最反感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这大概是励志文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光从字面理解,它十分正能量,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实则是贩卖焦虑的毒药。
语言和文字,脱离了应有的语境,被无限制的拔高和滥用,就容易变成上纲上线、颠倒是非、挑拨离间的武器。
通过将中性词扭曲成贬义词,过度激进的励志将无谓的社会偏见强行按压在一大批踏踏实实做事的普通人头上,并给打上“不求上进”的烙印。
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无为和有为的标准是什么?这标准谁定的?
平凡与不平凡的界限又是什么?
励志文永远都不会告诉你,因为它自己都答不上来。
而它如果简单粗暴的说,清洁工等基层工作人员属于碌碌无为和平凡的,企业CEO属于有为不平凡的,就显得市井狭隘又没涵养。
每种合法的职业都有存在的价值,很多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碌碌无为”的平凡职业,在社会中都是充当避风港的角色。
可大家都想避风,谁当港呢?
励志文作者自己不也是碌碌而平凡的一员吗?难道写几篇爆款文就从此告别平凡了吗?
当一个人不能正视“平凡”,否定平凡的价值,其实就是否定自己。他的自恋感会不断的遭受到来自现实的打击,或早或晚。现在没有遭受到,也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没有人是全能而无敌的。企图掌控一切,只会像在疫情面前的特朗普那样,接二连三的打脸,最终还是得向现实低头妥协。
可怕的不是平凡,而是不承认自己平凡,甚至把平凡当做贬义词。
说自己平凡可贵,那是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珍视自己的一种智慧。平凡不等于颓废堕落,它的反义词也不是努力和上进,而是自欺欺人的傲慢。
年纪越大,越需要提醒自己是平凡的。这样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抚平内心的焦躁,重新感受当下的美好。尽管有些美好小到微乎其微,也会带给你余味无穷的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