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十六节:相互抵制行为区分强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十六节:相互抵制行为区分强

作者: 鸿蒙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2-05-04 12:24 被阅读0次

    相互抵制行为的区分强化(DRI)也是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之一,常用于功能尚不明了的问题行为或者自我强化性的行为的矫正。

    因为无论对于功能尚不明了的问题行为,抑或是自我强化性的问题行为,都很难找到功能相同的替代行为。

    不过,如果问题行为与另一种行为在功能上不尽一致,但在形式上相互抵制,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时出现,那么,强化后一种行为就会自然消退问题性质的行为(时间上剥夺)。

    诸如儿童常有的吮手指、咬指甲、抠鼻子等行为举动,很难说清楚它们的功能,也可能属于某种自我刺激的行为。

    但不管怎样,这些行为和其他一些需要动手的行为(比如手拉手做游戏,需要双手灵活操作的电脑或者手机游戏,给同学老师或者朋友发短信,练习钢琴或者吹笛子,和管理者打羽毛球、乒乓球等等)在形式上是互相抵制的,不相容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A又做B。如果B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那么,执行B并强化B就等于消退了A。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导儿童执行并强化从事B的行为的时候,不要对终止A的行为给予额外的注意,即不提醒儿童A的行为。

    如果儿童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比如在沙发上发呆时出现吮手指、咬指甲或者抠鼻子等行为,可以不着声色地让他做一些他不十分反感的事情:打羽毛球、乒乓球,或者抛接球游戏等等。一旦儿童从事这些活动,则先前的行为就得以终止,或者无从去做。

    如果儿童在做一些需要相对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但又没有十分专注于这个任务的时候,比如做作业的过程中,出现吮手指、咬指甲、抠鼻子等行为举动,可以不着声色地检查儿童的作业进度,或者关心他是否碰到困难和需要帮助等举动,让他回到动手写作业的轨道上来。课堂上,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让他回到专注地听课状态并打断正在进行的不良行为。

    以上是由管理者启动DRI的程序,在启动时应尽量不让儿童注意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

    这个策略其实还可以用于儿童行为者自身,此时反而鼓励儿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通过转移活动的方式减少其不良的行为频率。

    比如,儿童在无所事事地咬指甲的时候,自己意识到这个行为,并划一个记号,然后安排自己启动一个与该行为抵制的行为计划,比如抄写英文单词,或者做一些简单手工等。若在写作业、听课时意识到自己出现上述不良行为,并划记号提醒自己回到写作业或者听课记笔记的轨道上来。

    事后或者某个阶段时间甚至可以总结儿童的记号数并予以适当鼓励。

    注:ABA践行课,是青岛新阳光研究所李克富老师推出的系列课程。节选转载,也是我收藏及消化吸收的一种方式。期与读者分享研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十六节:相互抵制行为区分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oi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