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六节:寻求注意行为干预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五节:问题行为干预总论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十六节:相互抵制行为区分强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二十六节:主动满足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一节:提供选择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四节:问题行为功能分析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三节:问题行为功能分析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九节:临床行为及咨询案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二节:亲历亲为
-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三十八节:自我刺激行为的干
寻求注意的问题行为往往发生在被忽视的前提背景之下。
比如,在课堂上某儿童举手要求回答问题没有被老师注意到,或者老师虽然注意到他举手,但没有给予儿童任何反应,他就可能大声地将答案说出,或者再次举手时边举手边敲桌子,或者嘴里发出怪异声让老师或者同学们注意。
又如,儿童往大街上跑或者爬窗户,会回头看有没有人注意到他,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他会停顿,并发出一些动静或者说一些大人此时常常说给他的话“不能往大街上跑”或者“不能爬窗户,危险”。而大人一旦注意到,他会跑或者爬得更欢。
再如,儿童在某处看到某个玩具但是够不着,就倒在地上打滚,并哭叫;一时没人理会,他就爬起来在各个房间里找,到某个有人在的房间门口,他又扑腾倒地打滚并哭叫。
寻求注意的问题行为,也可能发生在因问题而发生的持续紧张的注意状态之中。
比如,一位家长描述孩子喜欢跑到厕所捞大便,因此,一家人上厕所都很紧张,尤其孩子自己上厕所的时候,只要他坐在便器上,全家人就很紧张,通常至少有两三个人会急惶惶地跟着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生怕一错眼神,他就会起身转头去捞大便。而这个孩子也就有事没事说要大便,往厕所跑。
除了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分析以外,以下线索通常也提示正在发生的行为可能是寻求注意的行为:
①出现问题行为的同时流露寻求他人注意的眼神;
②出现问题行为之后把问题结果展示给周围的人;
③出现问题行为的同时发出响声、动静或做出怪相等行为以引起他人注意;
④出现问题行为的同时或之后面对他人的反应格外高兴或手舞足蹈;
⑤与周围人形成互相盯防的状态,孩子自己似乎乐于如此;
⑥短暂的故意忽视,其问题行为可能变本加厉。
处理这样的行为,适合用忽视或者忽略的策略(消退原理)。不要对问题行为给予任何形式的注意(呵斥,教训,惊慌失措,或者说服教育等等),也不要与正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有任何目光的接触。
采取忽视策略的时候,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要排除任何潜在的强化性的人或物。也就是说,儿童周围相关的人都应当明了对儿童当下的行为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如何实施这个策略。
不知情或者不了解如何操作的人则应当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因为消退爆发的可能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有可能在问题行为恶化或者升级时有不知情者给予他不当的注意,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问题行为。
如果儿童的问题行为以哭闹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不要在此时安慰儿童。因为此时的安慰仍然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高度关注。于眼前可能图一时之便,让哭闹即时终止;但于长久,可能强化了以“哭”、“闹”的形式来获取安慰、注意与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