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常态
妻子离奇去世、孩子上小学、小说常年无加印甚至于首印消减、暧昧的女读者原来早已名花有主、面对电脑几小时无法写下一字。这些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未免有些残忍,既有亲人失去的突然打击,也有长年累积的对于事业的绝望,想拿另一段感情来消弭这些痛苦也近乎不可能。
这就是主人公耕平,一个出道十年却寂寂无名的小说家。和儿子相依为命,清贫度日。孤独充斥着生活,每天基本都在家中思考写作,偶尔出去也是与编辑的接触。对亡妻的怀念以及对于事故的疑惑充斥着内心,无法自拔。 青友会是他不多的交流圈子,但面对比自己年轻、比自己帅气、比自己有钱还比自己出名的作家时,心中的嫉妒之火更能影响自己生活的节奏。看看自己账单上的数字,似乎生活的一切都在与自己作对。
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作为一名作家,没有比写不出满意作品更让人绝望了。耕平看了矶贝的作品后,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同样是一个故事,矶贝写的却更吸引人,畅销也就算了,还多次得到直本奖资深作家评委的认可。自己却是在原地踏步,甚至于连平常文字也写不出了。这种绝望是深入骨髓的,像是宣告了一个人这一生到此为止了,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每日的喃喃自语让十岁的儿子也不得不经常安慰爸爸,早早独立成长。
签名售书会似乎是一个转折点,来的读者数量远远超过预期,不少读者从其它城市坐数小时车过来只为见他一面,而他自己也并非想象地那样怯场,真情实感的流露也获得不少的赞叹与掌声。同时收获一名爱慕自己的店员香织,平静的生活有了一丝波澜。然而波澜过后却是更大的失落。书依旧没有加印,若即若离的香织小姐在自己想要更进一步时,被告知她已经有未婚夫了,而且马上要结婚。这种要得到却不得不失去的强烈落差感对人的打击更显威力。相亲对象把耕平当做倾诉者,开导者,以为作家当是看遍世间百态的智者。耕平自己的心思却不知向谁倾诉,说到底自己不过是以写作为生的普通人罢了,并不比那些公司上班的职员好多少。
岳父岳母的催促、清苦平淡的日子、等待完成的小说,生活是这样孤独却又无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35477/e62bb2891769e512.jpg)
《孤独小说家》——石田衣良
只做小说家
写作的日子虽然清苦、彷徨、无依无靠、深爱着的妻子也不在了,但耕平静下来想想毕竟还有一个可爱懂事的儿子、把自己当做亲儿子的岳父岳母、几个青友会里相互交流鼓励的好友、依然坚持向自己约稿的编辑、不少喜欢自己作品的读者,生活似乎也远没有想象地那么糟。
在入围直本奖的提名中,耕平和他的小说是名气最小的,耕平想到评委编辑还能记得自己这本发行量只有几千册的小说,也是自己的荣幸。第一次入围没有得奖的失落也迅速被评委那些对自己的肯定给冲淡了,自己要做的就是写下去,写下去就会有希望。耕平的小说多出自生活经历,《空椅子》是对亡妻的悼念。《父与子》是自己和儿子生活关系的写照,正所谓“我手写我心”,倾注了感情与心血的作品才能更加引起轰动。
相亲对象的一则谈话让耕平有了探寻当年真相的勇气,儿子偶然的翻动,又让他发现了妻子留下的录像,证实了自己多年来的猜测,并不是意外,而是妻子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看着妻子曾经的容颜,痛哭思念。夜晚过后却更多的是坦然与平静,对妻子依然思念却并不沉浸于这种痛苦之中,生活还是要继续,努力去做,才不辜负妻子留给自己的期望。
书中几次说到,寂寂无名的作家要比一般的上班族还要不好一些。收入不及,何况还不稳定,一旦失去了写下去的信心与灵感,那就意味着生活没了着落。一些年少成名的作家则会因为超越不了过去而封笔,有了第一部的高光,此后便愈发难写,渐渐便消逝在这个圈子里。作为职业,作家并不是好的选择,出类拔萃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收入也是。那么坚持写下去的动力,只有热爱。这样才能在十年没有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坚持初心。
书的结尾,耕平获奖,多年愿望终于成真,不懈的坚持终究有了回报。聚光灯下,儿子的话语感动了许多人。新生活的大门徐徐打开了。
写在最后:近来读的最有感触的一部小说,书中主人公让我想起了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纵然莫言名气来说要比小说中的耕平好很多,而莫言的坚持却是一样的,在得奖后,名利双收,没有迷失,依然坚持,殊为可贵。坚持努力写下去就好了,总会拨得云开见月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