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认知天性》这本书,是训练营里的导师推荐的,买回来,放了半年再拿出来看,看了五章,暂停了半年,又重拾书本,在他律的作用下(不完成作业不退押金)认真啃完了这本有点难懂的讲方法论的书。
关于学习的方法,我们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在教我们多读,反复多,勤奋的因子像是刻在了中华儿女的骨血里,先哲教导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父母告诉我们笨鸟先飞,老师教诲我们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从小就深信不疑,以为自己的勤奋可以让学习更有效。直到第三遍读完《认知天性》,我发现自己肤浅了,“反复阅读往往是白费力气”、还指出了反复阅读的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你还在用荧光笔划重点吗?还沉浸在反复阅读的成就感中吗?请不要假装很努力,一起来读读《认知天性》这本书,一定会颠覆你对学习的认知!
一、越轻松的学习越无效
学习就像爬坡,费力才是对的,当你觉得学习越轻松,说明你的学习越无效。乍一听,是不是觉得很偏激?如果你有进行过深度学习,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换句话说,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回想一下,我们在大学时有没有为了拿学分,应付期末考试,突击熬夜“填鸭”,期末考试一过,什么都不记得了,是不是这样的?
本书指出:反复阅读、集中练习,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与此相对的,检索式练习,更能强化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有助于长期记忆。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检索式练习呢?
检索式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方式的统称,比如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生成(在别人教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结构构建(提取核心观点、构建框架)(思维导图)、反思(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细化(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等等。
本书就是围绕这些策略展开阐述的,虽然感觉每章节会有内容的重复,对于本来可以很好理解的方式,用了一些更难懂的事例来举证,增加了阅读难度。也有可能是受自己知识储备的影响,或者因为是译本,所有理解起来会有些费力。但是通读三遍之后,跳过那些晦涩的例子,也能很好地理解本书的理论部分。
以前总想着怎样才能轻松学习,现在知道了没有轻松的学习,越是深度的学习,越费脑子。就像人生,没有捷径,你累就对了,说明你在走上坡路。一路坦途的风景未免寡淡了点,面对挫折时,那个勇往直前的自己,才是值得一生铭记的。
二、知识链和记忆结
给你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这个说法非常吸引我,很形象。就像小孩玩珠串一样,珠子好比为我们学到的知识点,串一颗珠子,打一个结,珠子就不会掉了。给我的知识链打个记忆结,知识就更加牢固了,不容易忘记。那么如何这个记忆结要如何打呢?
我们先来说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人的遗忘规律呈曲线下降。
我们来看下这组数字:1小时后还记得44%的内容,一天后还记得33%的内容,2天后还记得28%的内容,31天后还记得21%的内容。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我们只有不断的重复才可以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但是这里的重复绝不是反复阅读,限于篇幅不展开讲。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4583/3fa2600bd37ab2a3.png)
我们应该反思:要改善我们学习方法,就是要破解遗忘曲线,如何才能不这么快遗忘。
本书从多个方面开展实验,通过对比数据,发现自测、主动学习、反复检索更能实现知识迁移(知识迁移在第四个部分展开讲述)。实验结果表明,检索练习更有利于长期记忆。所以,想让自己的学习效果更好,不要满足于记笔记、画下划线。关上书,在脑海中回想,自测、构建结构、画思维导图等检索式练习可以给知识链打个记忆结。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尝试着把检索式学习的方法用起来,发现效果还不错,以前满足于听课,听懂课,课后练习都很敷衍。现在刷题会安排间隔时间(间隔练习),会把两门不同的课交叉练习(穿插练习),会画思维导图,构建框架,最直观的成效就是刷题正确率从70%提高到90%。
在我们工作中,如果将检索式学习用起来,应该也会事半功倍吧。
三、知识的滚雪球效应(知识缝合)
滚雪球效应是指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这个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
我是从巴菲特那里了解到滚雪球的。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复利投资就是财富能够几何倍数增长的长坡。
那么知识的雪球该如何滚起来呢?
我们先来看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就是大脑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的过程。说人话,就是我们摘在笔记本上的笔记,是短期记忆。
巩固是把这类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是再加工,对新涉及的资料进行深层次处理,是新旧知识缝合的过程。
检索,前面已经介绍了很多,不重复了。
我们来重点说下知识缝合。先看下学习金字塔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4583/e52a052def644eec.png)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4583/61aa6482f1cc21fa.png)
以阅读为例,很多时候,我们满足于浅层次的学习,只管知识的输入,我一年看了多少本书,听了多少本书,可是,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大脑里还留存了多少?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导致我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重点来了,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样浅层次的学习/阅读呢?
那就是主动学习的三个方面,从“知识陈述”性的罗列到“知识转换”性的创造。这个过程非常难,比如我写这篇心得的时候,准备了三个晚上,之前花近一年的时间在啃这本书,当我想把这本书里的方法讲清楚,还是挺难的。但好在,我开始了,并且坚持下去了。当我们在学习时遇到困难,请不要放弃,这种困难才是真正深度学习的开始!
因为这必须动用原先所有的已有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罗振宇在60秒语音中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
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个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缝合"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合知识"这一步,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另外一些人有了一定的缝合,但缝合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得学习深度大打折扣。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合”会相互形成巩固和循环。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也能明白你讲的东西。
以上深度学习的知识属于我在读这本书时与之前学到过的知识缝合起来,书中并没有提到深度学习,只讲了新旧知识的搭建。
感谢有这么一个平台,给我“讲出去”的机会,要不然,我可能只会停在写读书笔记的环节。
四、刻意练习+终身成长
这两个方法论下次另取篇幅再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