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爱一行”还是“干一行,恨一行”?
曾经有段时间,辅导员们私下里议论,辅导员最好的出路在于离开辅导员岗位,不干辅导员。
事实就是,很多辅导员接二连三地离开了辅导员岗位,或到马院从事理论研究、或走上仕途管理岗位、或者就是找到其它部门,只要不干辅导员即可。
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不被重视的边缘岗位,类似“万金油”的黏合剂,学生眼中的“保姆”,这都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从这几年国家对辅导员岗位的重视,辅导员岗位考编热,辅导员突然之间成为了高校硕博士毕业选择的“香饽饽”,千军万马杀出来,目前从事这个岗位的,难说就是一定非常热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学习标兵。
现实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辅导员岗位的苦和累、快乐和坚持、委屈和理解等,
这也造成了很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惑,这个岗位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辅导员想要出圈,破土而出的基础就是要成为一名专家型的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职能有九大类,说实在话,面面俱到实属不易,但是找到一两个自己闪光点,我想还是可以积极培育和深根细作的。
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有很多,涉及到学生的很多方面,现实当中很多辅导员忙于学生的一线事务不可开交,深陷其中,抽离不出时间去忙科研。
其实,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管理的规律性认识还是不够的,每一个月,每一个时间节点,辅导员需要做的工作都是“传统项目”,是必须要开展或完成的。
与其在那里等领导安排、学校布置,不如自己理清楚每个月的核心工作,提前安排、早做准备,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这支队伍,告诉学生们怎么做,做好过程监督和目标管理,学生做好基础数据搜集、资料统计、表格汇总等,可以为辅导员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会助力辅导员更迅速、更高效开展好日常工作。
这样,就可以挤出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点,找到九大职能当中的一项,认认真真开始谋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找到全国、省的标杆人物,多去看看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们有怎样的好的工作方法和范式,从小处着手,精准发力,一件事情慢慢做,一个小目标慢慢实现,一定会在思想政治、网络思政、心理关爱、就业创业、资助助学等领域发展成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型辅导员。
参加一些辅导员职业发展类的竞赛,诸如课程类的授课竞赛,《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些授课,都可以在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获得名次,辅导员也要在三尺讲台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诸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来源于平时的理论知识积累、深入宿舍频次、谈心谈话次数、案例分析效果,这些都是辅导员隐性锻炼后的显性成果。
诸如全国、省级思想政治提升工程和一节一推选活动,辅导员工作案例、论文、项目的评审和申报等,都是可以彰显辅导员发展实力的平台。
职业幸福感来源于什么?对辅导员来说除了有学生的肯定和信任,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职业发展方向,是可以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且“大有可为”的。
有了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就不会淹没在日常事务中,更不会有“一年忙到头不知道忙什么”的困惑,而是越努力越幸运,越干越有劲头。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从强到特,这都需要静下心来,需要规划、打磨、修缮。
辅导员的出路当然不止这一条路,但正是因为在这个岗位上养成了很多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才有可能在职务的变化上有了可能,才会真正成为干部的“蓄水池”,也会被挑选到其他职能部门。
辅导员的转岗不是坏事情,流动的辅导员,带来的是更多的人才优势和榜样示范。
从辅导员到科级干部(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组织员)再到副书记,以后成为党委书记,或者职能部门的科长、副处长、处长等,这背后的渊源就是你在这个岗位上的出色表现,不是“被迫离开”,而是有了“被选择”“被挑选”的胜出可能。
辅导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我身边就要几位辅导员通过招聘选拔成为了专业教师,在马院发展得也非常好,毕竟有思想政治研究的实践基础。
当然,有个别辅导员是因为干不下去了,缺乏了与学生相处之道、做好学生工作之道,只能转入到其他岗位,没有对错好坏,可能也是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吧。
所以,既然“干一行”,那就要“爱一行”,唯有热爱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岗位上有突出表现,才会有职务、职称、岗位等变化的可能。
如果整天就是“恨”,这“恨一行”的心理只会让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被动,工作质效降低,与其带着情绪工作,失去职业期待,还不如定心定岗,坦然面对,积极工作。
把“干一行”的职业坚定落实到辅导员的职业行为中,不再“恨一行”,而是“爱一行”,长期做,长久看,一定会繁花似锦,花香四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