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说说论语大讲堂
人是需要被影响和教化的《论语人生》第三季21

人是需要被影响和教化的《论语人生》第三季21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20-12-28 23:54 被阅读0次

    《论语.颜渊篇》第二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解析:

    樊迟问怎样算是仁爱。孔子说:“能去爱护他人。”

    樊迟问怎样算是智慧。孔子说:“能辨识人。”

    樊迟没明白。孔子说:“选择公正合理的,放弃那些不合正道的,就能让那些不合正道的人慢慢回归正道。”

    樊迟退了出来,看见子夏说:“刚才我向老师求教治理百姓的智慧。老师说:‘选择公正合理的,放弃那些不合正道的,就能让那些不合正道的人慢慢回归正道。。’为什么呢?”

    子夏说:“老师的话含义多丰富啊!舜治理天下,从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不贤德的人开始少了;汤治理天下,从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不贤德的人开始少了。”

    《颜渊篇》读到这里,我深刻的感受到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在大环境能够影响个体的这个问题上是深信不疑的,他深信人是可以被影响和教化的,关键的是受什么样的影响和教化。

    今天这一章,我会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何为仁,何为知?

    如果你看过《论语》,又或者一直在看我的文章,应该对学生向孔子“问仁”“问知”这样的事不陌生。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孔子给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

    例如: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你有没有好奇过,这是为什么呢?又是否曾经也觉得很迷糊,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答案都不同呢?

    这一章的开头,也是由樊迟问仁开始。乍看之下,不太好懂。首先,前面两个问句与后面的话仿佛没有什么关联,本来问的是怎样算是仁爱,怎样算是智慧。怎么突然话锋一转就跟任用人扯上关联了呢?樊迟有点迷糊。

    了解《论语》的人都知道,这一本书所记录的都是孔子与弟子们关于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方面的言论,而现代人读《论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同一个字有很多种意思,再加上没有语境,很多话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于是就变得不明就里了。

    你以为就是现代的我们迷糊吗?不,就算是作为孔子的学生,一样迷糊。同样的问题,老师回答子张是一个说法,回答司马牛是一个说话,在回答自己时又是一个说法。更有意思得是,樊迟曾分三次向孔子问仁,问知,而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如果笨一点,樊迟可能比我们更迷糊。

    但如果,我们如果为樊迟的问加上一个关联,比如说这一次樊迟问的是局上位者何为仁,何为知。加上孔子的回答解析过来就是:居上位者,怎样才算是仁爱呢?他要能去关爱众生。怎样才算是智慧呢?他既要能辨识人的能力还要能辨识人的品行。

    用这样的意思再与后面的话关联,是不是瞬间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呢?

    我在网上曾经看过有些人批评孔子的言论不成体系,很多道理之间没有关联,其中就有把他在弟子“问仁”“问知”时不一样的回答拿出来诟病。

    一开始,我也又这种疑惑,可是在我读了这么多章《论语》的文字后,我也算总结出来了出来一个心得。其实这不是孔子的言论不成体系,只是诟病他的人,没有去做深度的探讨。探讨孔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的回答。

    孔子一直倡导的是因材施教,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循循善诱。

    任何一个人,如果你凭空跟他讲一些不在他认知里的知识和道理,多数的人是听不进也听不懂的,更加遑论思考。可是,当他对某件事物发生了兴趣,有了想要探究的欲望,又或者是已经有过相关的经历,但是琢磨不出缘由,这个时候有旁人能够在旁边点拨一二,告诉他所以然,这时的话就仿如醍醐灌顶,让人瞬间明白。又或者,能给予一些启发,帮助他打开思维,深入思考,开阔思路,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一些创新。

    就好比我们要问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好人,可能很多人人会一下子懵得不知道回答!但是,你如果能分开问,答案就会呼之欲出。

    读书时怎样才算好?认真学习,把学业完成好就是好。

    工作了怎样才算好?认真工作,创造价值就是好。

    作为员工怎样才算好?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就是好!

    作为子女怎样才算好?听话孝顺,承欢膝下就是好。

    作为夫妇怎样才算好?关心爱护,不离不弃便是好!

    在不同的前提下,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有了针对性的问题,才会找到针对性的答案。而而孔子跟每个“问仁”的人回答得不一样,其实也是源自于问题本身的不一样,作为一位老师,恰恰就是要借助每一个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对他进行辅导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且明白如何运用。

    很多人会认为循循善诱就是不断的讲道理,其实循循善诱的最高境界是无处不教育。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讲道理,其实真正的教育是让受教育的人知道要怎么运用道理。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这句话不是很好懂,我们先逐字解析一遍。

    “举”有举行、发动、举动之义,还有选拔之义,如汉代有举孝廉的人材选拔制度,政府从基层推荐的公认孝敬、廉洁而有才学的人中选拔官员。

    “直”有正直、正确、公正合理 之义。

    “错”有废弃、放弃之义。

    “诸”在此语助,无实在意义 。

    “枉”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之义。

    合在一起便是:选择公正合理的,放弃那些不合正道的,就能让那些不合正道的人慢慢回归正道。

    樊迟对这句话不能理解,而子夏却能连举两个圣人任用贤能的例子加以解释,不得不说面对同一个问题,具备不同认知能力的人看到的和理解到的真的是有区别的。

    居上位者何为仁,何为智?爱护人们,懂得辨识人,选择公正合理的人,放弃那些不合正道的人,就能让那些不合正道的人慢慢回归正道。

    我尝试着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逻辑。

    作为一个管理者,怎样才算是做的好?毫无疑问,要能够关注到自己的下属,并能够帮助和扶持他们。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呢?知人善用应该就是最好的智慧。

    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都认为想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金钱,机会,运气,好的产品。然,真正在创业的道路上一路拼杀过后真正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却会告诉你,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有人才才会有财,用好人才才能发大财。

    从古至今,纵观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哪个开国的君王不是因为组对了人,且知人善用,才打下了江山,而又有那个王朝不是因为任用了奸佞之辈,而葬送了国家。

    究其原因,当有人通过荒诞,狡诈,欺骗的卑劣行径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之后,人们会去效仿,因为大环境中的这些现象已经扭曲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完全颠覆了正常的人生。而,当正直,忠诚,勤勉这些美好的品质受到赞赏的时候,人们自然也会去效仿,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外界的认可,也才有可能获得机会,成就人生的价值。

    社会奖励什么,人们就会奉行什么。你身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文化熏陶,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不管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社会,想要能够良性的循环发展,作为主要的领导人,一定要表扬和认可那些积极正面的行为,这样才会促使更多这样人和行为出现,从而带动更多的良性发展。

    因为人是可以被影响和教化的,关键的是受什么样的影响和教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是需要被影响和教化的《论语人生》第三季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rt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