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本书籍《被讨厌的勇气》第1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以对话的形式来启发阅读者,也就是青年还有哲人。
首先,哲人的观点是: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所以很难获得幸福;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而这所有的一大前提就是“人可以改变”。
青年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他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青年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是因为这样子,所以青年才不幸。
说实话,对于人应该立足于目的论去发展,而不是原因论裹足不前,打开了我自己大脑的思维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以前我自己的很多的一些困惑得到了一些解答。
它里面有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哇塞,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
比如小时候,我总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不愿意出去社交,不愿意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然后我的父母非常的担心我,总是会想方设法如何让我回归社会?才能够让我振作精神。
然后书中的哲人是这样子解释的: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样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另外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所以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说实话,这样的观点刚开始在我的脑海当中炸出一个响雷,真的是这样子的吗?跟我现在所接受的观点很不一致:我之所以成为闭居者,是因为我有社交恐惧症或者其它什么样的原因,可是然后呢,找到原因之后,我依然裹足不前。
如果按照书中的观点的话,我是为了不出门,闭居在家的目的,所以才制造出社交恐惧的这种情绪,所以才会给自己发生的各种经历赋予各种意义,以此来躲避社交,达到能够闭居在家的目的。
可是我的内心并不开心,也并不幸福,这是真正的心理状态。这本书的第1章,一下子把我以前很多的一些经历给唤醒,并且我给它们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从而来为自己达成某种“目的”而运用起来。
可是接下来要怎么做呢?我们期待第2章有答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