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做,才能解决我原生家庭的问题,然后开始新的生活呢?”一个17岁的男孩子这样问我。
“你为什么要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以后才能开始你的新生活呢?”我问他。
他似乎很震惊:“这还用问嘛!我原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开始新的生活!”说罢,还投给我一个“你别蒙我,心理学我也懂”的眼神。
“原生家庭”这个词开始在大众中流行起来的时候,我很高兴,这说明心理咨询心理分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可,接受了。
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开始认识到原生家庭对人的深远影响,因此开始学习心理学知识,注意自己与孩子的互动,关注自我成长。我觉得这样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本人,都是极好的事情。
但慢慢的,我不断听到有人说,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怎样,所以我才怎样。
——“我爸我妈都是脾气很暴躁的人,高兴的时候对我百般宠溺,可是说变脸就变脸。我从小一直神经紧张,到现在又内向又胆小,后来我才知道,我这样都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妈妈又一直大大咧咧,所以我一直很自卑,不敢跟人打交道,尤其是异性。后来我知道我的性格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有点怨恨我的父母。”
——“我每次谈恋爱都失败,到现在也没有男朋友。有个朋友跟我说父母的婚姻决定了子女的婚姻,我一想还真是,我爸妈就是那种动不动就吵架的人,我妈总说要不是为了我,她早离婚了,我觉得我不会谈恋爱就是因为他们。”
一开始,我也是很乐于分析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视当下的问题,忽略自己的能力,把所有对现状的不满全部归结于原生家庭的时候,原生家庭这个词就从心理分析的专业词汇,变成了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完美理由。所以后来,我更喜欢去分析为什么他们会愿意把原生家庭作为现实问题的根源。
我很理解这种感受。我自己初学精神分析的时候,刚明白那些影响我的人际关系、阻碍我的个人成长的,那些性格里面糟糕的部分,原来都是源于儿时与父母互动中,父母的不良反馈造成的以后,我也是由衷的呼出一口气,感觉轻松许多。
“看啊!原来我现在的不幸,都是当初父母的错!”
把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可以从生活的承担者和决定者,变成无辜的受害者。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埋怨父母,开始嚷嚷着要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以便开始新的生活,甚至有一小部分人决绝到认定,因为父母,他们的人生再也无法改变,他们生命的剩余时间,就是像祥林嫂一般,四处抱怨原生家庭对他们的伤害。
原生家庭对人有没有影响?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是不是我们的人生就完全由童年生活决定了?我觉得不是。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将会束手无策。
而事实是,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果你也能像孟子一般,将生活的苦难看做是天降大任前的磨炼,整个心态都会不一样。
改变的权利在我们心里,而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和开始新的生活,更完全是两件事。“不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就不能开始新生活。”——这话听起来就像小孩子要糖时的讨价还价。
而之所以那么多人都执着于第一件事,是因为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需要更大的勇气。
你一定想不到,很多人都会下定决心不改变,并为这个决心使劲找理由。没有钱,没有时间,最常用的就是出身,因为这个没法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安心的用这个不可改变的前提,来逃避需要做的努力。
生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有怎样的父母怎样的童年,我们从不否认这些会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去已经过去,继续过和以前一样的生活还是过新的生活,这个选择的权利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改变确实不容易,就像学习理论里的舒适圈,尽管我们对现在有诸多不满,但毕竟轻车熟路。如果选择新生活,将会有太多未知,要是会更不幸更痛苦怎么办?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一边抱怨一边固执的坚守当下的生活。
我们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环境甚至能力,而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现实。
一个自称热爱写作却没时间码字的人,从来看不上被推首页的文章,“我写的比他们好多了,如果我也投,肯定篇篇被收。”
一个紧张就会有点结巴的人,深羡站在演讲台上的演说者,“如果我口齿流利,我会比他们讲的更好。”
但如果投稿被拒呢?那就要面对写作能力不行的现实;如果口齿清晰演讲却不受欢迎,那又要找什么理由呢?
所有如果怎样的假设,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因为只有不去做,才有“如果我做也可以”的可能。
抱怨也好假设也罢,都对当下的生活无有益处,只有去做,改变才能发生,唯有如此,想要的生活才有可能实现。
有三个问题可以帮助你看清自己:
1.你觉得最影响你过好当下生活的因素是什么?
2.如果你这个因素不存在了,你的生活会发生哪些改变?
3.这种变化是你期望的吗?如果是,你愿不愿意在因素还存在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原因,不过只是个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