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前我还是一个高中生,出于在社交过程中没有掌控力的原因读了一些心理学书籍。我渴望了解别人的想法,也渴望知道自己为何出现低程度的社交恐惧,以至于在一些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说话磕绊,对别人的行为和言语不能正常情绪应答。而在另外一半的社交时间内,则有着出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表现。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有着同样的困扰,也不知道别人是如何调整自己,克服那些不利的社交情景。总之,对自身状况的不满意使我去寻求答案,寻找答案。
首先,通过自我分析,我易于被他人的状态感染,我们都知道紧张情绪会传递,但更甚的是,当周围人有紧张的倾向时,我会更快进入紧张状态,显示出匪夷所思的焦虑。同学说:“马上考试了,还没复习好,这可怎么办啊”说者释放出的情绪会很快感染到我,以至于原有的考试压力和现在接受的情绪压力叠加在一起,表现出比常人更显著的恐慌。后来我知道,
释放压力比面对压力更有效。
我想,我常常感受到的自身问题,也许大多数人都在为这一问题困扰。比如,易被说服,没有主见。通常,当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需要我选择时,我都会避免选择或者避免与环境因素或他人产生冲突。这显然是非常不正确的做法,就在买与不买,玩与不玩,学与不学,都在与环境和他人做妥协,也许他人的文章中写的非常入骨,“贫寒出身的人,自卑是刻在骨子里的”。
至少,在不谋求提高影响力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避免被影响力左右。不论是充斥着夸张成分的广告,还是不合理的意见,甚至是来自别有用心人的怂恿,在分析和识别后,不再只是依靠直觉去做决定,不再因为心理上的自卑而做出退让。
那些试图通过道理和论据说服受众的情景时常出现在生活中,充斥着专业词汇的广告,罗列着大量数据的发布会,还有熟练陈述出每一项产品优点的推销员,都在侵略我们的思维防线,使我们信服他们的表达,做出他们预想中的行为——购买。
与此类似,日常生活中的说服情景也常常指向个人的目的。朋友之间说服一起出去旅游,或外出合租;企业主说服员工辛苦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自我;老师说服学生在自己的课程上多下功夫。去辨别每一次决定和行动是否对自己有利,是否能达到个人的最大效益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把时间花费在别人的利益圈下。如果有必要,去分析施加影响者的目的有助于更好地做出决定。
而说服者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能有效达成说服,以下几点来自心理学家的总结:理性说服中,应具有明确的论点,恰如其分的论据,以及使人能简易理解的说服内容等关键要素,除此之外,故事更令人印象深刻。感性说服过程中,气氛、权威性、重复、印象都能使人进入非思考的接受状态。教堂努力营造肃穆的气氛达到传播教义的目的;电视节目中常请各领域专家进行讲解,输出观点;父母孜孜不倦地叮嘱和教导孩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好了,当我们明确这些,会发现生活中,影响无处不在,说服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那些未被察觉的说服,就成为左右我们行为的关键因素,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对各种影响加以反思,选择接受或是拒绝,但当非正确影响来临时,自觉警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素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