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告子上》19:熟

《孟子·告子上》19:熟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0-30 10:14 被阅读0次

    《孟子·告子上》19:熟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一方面,认为“仁”是人发挥“性善”的自然结果,因为在“性善”者根本上发挥,自然是修习的方便法门,是人人可以为学为“圣贤”的;另一方面,为了天下的“定于一”,孟子需要寻找一位能够“以德行仁”的诸侯王,自然要放大“仁”的力量,如此一来,“仁”自然是功效卓著、法力无边的。

    问题是理想是理想,逻辑上讲得通,前景也很美好。但现实是现实,人既有天然的内在仁心,也有动物本性的欲望,放眼四海,孟子居然找不到一位全心全意“以德行仁”的诸侯王。如此一来,他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自己逻辑自洽的问题。“仁”的法力无边,为什么就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呢?

    前面,孟子打了“杯水车薪”的比方,仁者对于仁心的修习像一杯水那样刚刚有点成效,却要去解决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一车柴熊熊燃烧的大火问题,显然是做不到的。但这里的做不到与“仁”本身的功效无关,只和仁者的修习层次有关。换言之,要对“仁”有足够的自信,更要用时不我待的精神去修习“仁”。

    唯恐这样还是不能服众,孟子进一步拿五谷来打比方。

    五谷的种子,在种子之中绝对是公认的好了吧?但如果不能让五谷自然成熟,那么收获很有可能还不如荑米和稗谷。言外之意是说时节和程度很重要,要给“以德行仁”这件事儿一个过程,要学会静待花开。最好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一、社会条件的“成熟”

    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较春秋更为离乱的战国了。天下诸侯,纷纷攘攘,你争我夺。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无所安居。天下文化,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这种情况下,人的内在仁心长期处于一种“障蔽”状态,就像一面久不擦拭的镜子,上面落满了灰尘, 以至于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对诸侯王谈“以德行仁”,的确有很大的难度系数。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关注的是“利”,完全与“仁义”无关,甚至直言不讳地讲:“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种情况下,在天下推行仁义,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社会条件“成熟”的过程。

    二、“成熟”才算成果

    正像五谷不熟不如荑稗一样,一件事情,如果时机不成熟,做了还不如不做。蒸过夹生米饭的厨师都知道,一旦米饭夹生了,再去补救,也很难蒸熟。

    孟子要的是个“定于一”的繁荣、有秩序的天下,诸侯王“以德行仁”如果不彻底,总想回到梁惠王那种求利、求成的状态上去,很可能要把“定于一”做成一锅夹生饭,如此一来,天下百姓过上安定日子这件事便更加没指望了。

    三、“熟”能生巧

    内在仁心虽然是与生俱来的,恰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内在仁心如果不能经常得到修习,也会如蒙尘的明镜一般,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要抓住一切时间,不断修习自己的内在仁心。在相应的节点上,达成出苗、拔节、开花、结果、成熟的阶段性目标。不如此,不足以发挥“仁”的相应功效。

    不成熟,不成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告子上》19: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qh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