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今日看点
你说的道理只会变成“耳边风”

你说的道理只会变成“耳边风”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8-05 07:35 被阅读107次

    你还在对孩子“讲外语”吗?

    “都是为你好”

    陪妻子逛超市,走到了小食品区。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零食,货架下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留着口水的孩子和喷着口水的家长……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真诚地看着妈妈,眼神中透露着发自心底的期盼,“妈妈,给我买个这个吧,就买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

    妈妈显然没有被说服的意思,“不行,不能买这个……”

    男孩儿不解地问:“为什么?我很喜欢吃这个,就给我买一个么……”虽然依旧是恳求,但是明显多了一些不满意。

    “因为小孩吃了对身体不好。”妈妈也有些不耐烦。

    “我们同学都买这个吃,没什么不好的。而且我就吃一个。”男孩儿口气变得强硬起来。

    “我说不好就不好,里面有添加剂、防腐剂,吃了你会变胖,会影响你的发育!”妈妈开始生气了。

    不知道孩子是被妈妈的愤怒惊吓到,还是妈妈的“理论”让他哑口无言。男孩儿站在那里,眼中失去了期待和恳求,剩下的唯有失望、委屈,还有难以言表的愤怒。

    男孩愣在那里……

    凝固的画面被妈妈的话打破,“孩子,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因为……”

    图片来自网络

    话还没说完,男孩儿就气呼呼地走开了,边走边说:“行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那是假的”

    为了让妮妮学习认表,买了一个玩具钟表。

    回到家,和妮妮一起把玩,教她如何认表。

    教着教着,妮妮突然发现了墙上挂着的表和她的表有所不同。她出神地看了一会儿,突然说:“爸爸,我的表和家里的表不一样。”

    “是的,你的表更精致,更好看,是吗?”我认为她是在显摆自己的新礼物。

    “不是,家里的表可以自己动,而我的不会。”她若有所思地告诉我。

    妮妮的姥姥却打断了我们的对话:“你的表是假的,所以不会动!

    妮妮听了立刻反驳:“不!不是的!我的表也是真的!”

    姥姥却不依不饶:“家里的表上电池,你的表上电池吗?你的表是玩具,是假的!”

    妮妮不知道该怎么为自己辩护,只是反复地默念:“我的表是真的,我的表是真的……”

    最后,她找到了最为有力的证据:“我爸爸说的,我的表是真的……”

    图片来自网络

    听不懂的“道理”

    很多家长都曾抱怨,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不懂道理”,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耐下性子”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孩子只是把它当做耳旁风?甚至会因此助长逆反心理,顶撞家长。

    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场景:在异国他乡的你,根本听不懂当地人的语言。突然有一天,你需要别人的帮助,你费尽心思地向他们比划了半天。然而,他们仿佛丝毫没有领会你的意思。不但如此,他们围在你周围,用你无法理解的语言一直在“嗡嗡嗡”地说着。你干着急,却没人懂。反而,要驱散周围的“苍蝇”。“苍蝇”最后还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势,对你微微一笑……

    如果你想明白身处这样场景中的心情,那你就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把你的话当做耳旁风,甚至顶撞你的原因了。家长说的“道理”就如同听不懂的“外语”,即使很有道理,但是对听不懂它的人根本无效。而啰里啰嗦的反复重复,只会让家长看起来像一群“苍蝇”。

    图片来自网络

    不要责怪孩子不近人情,因为在没人理解自己急切心情的时候,任何人都会觉得周围的事物乱糟糟并且“招人烦”……


    讲道理也不对了吗?

    当一些家长看到这里,肯定会颇为不满了。惩罚不对,娇纵不对,讲道理也不对了吗?

    还让不让管孩子了?这也太束手束脚了吧?这也太得寸进尺了吧?

    先别急,冷静一下,别忘了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对孩子“讲道理”?

    没错,是我们希望孩子自觉地遵照我们的“计划”办事。大多是家长认为“讲道理”是最合理的方式,是避免吼叫的最佳途径,更彰显了家庭民主的氛围。这些都没错,愿意“讲道理”的家长,比只懂得用棍棒说话的家长要好得多。可是,家长们似乎忘了一点:你的“道理”,孩子们真的能听懂吗?

    如果给一个失聪的人讲道理,即使耐心地重复千百遍也无济于事。同样的道理,孩子虽不是失聪的病人,但你的“道理”却始终无法渗入孩子的内心。当孩子把你的“道理”划归到“噪音”一类,那你说得再多,与吹在孩子耳朵上的风无异。

    图片来自网络

    讲道理并不是不正确的育儿方法。关键是,家长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将“道理”翻译成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孩子的语言”怎么说?

    孩子的语言绝对不是尖声细语就能学会。孩子的语言更需要我们首先搭建一座通往内心的桥梁,继而输入一些我们希望传达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应该满足“桥梁”的承载限度。


    搭建心桥

    正如桥梁的建设一般由两侧向中间同时修建一样,“心桥”的搭设也需要孩子和家长同时向对方延伸,并在中间合拢。

    图片来自网络

    换句话说,家长既要懂得推进己方的施工进度——表达自身的意愿,同时也要观察对方的“施工进度”——明白孩子的思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心桥”成功合拢。


    读懂孩子的思想

    相对于做本职工作,清楚地观察对方的“施工状况”或许更加重要。毕竟家长是“心桥”的“投资方”,如果因为不及时观察对方的“方位”而造成错位,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如何才能准确地、快速地读懂孩子在想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

    1、接受孩子全部情绪。

    只有接受孩子全部的情绪,或者说当接受孩子消极的情绪,家长才会完整地听孩子说出他们的心声,才会平静地和孩子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2、如果可以,请蹲下给孩子一个拥抱。

    蹲下,代表了平等和关注。拥抱,代表了同情和倾听。孩子会通过这两点感受到你的诚意,也会因为这两点对你打开心扉。

    3、感知孩子的心情并说出来。

    这就是心理学的术语——“共情”。

    对孩子“共情”能成功有两个重要的保障,一方面,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家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只要耐心观察和认真总结,轻松地完成对孩子的共情根本不是难事;另一方面,孩子的归属感来源于家庭的认可,孩子有强烈的意愿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心情。当然,也许孩子不知该如何表达,也许曾经痛苦的遭遇,让孩子不敢和家长分享,但是经过长期的疏导,会让孩子重拾与家长沟通的信心。


    完成信息交互

    当桥梁成功建成之后,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通道便已经畅通无阻了。不过,此时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肆意妄为,认为任何信息都能被成功接收。


    信息的正确发送方式

    过于成人化的语言,会让孩子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障碍。更会本能地产生抵触的情绪。如果换做孩子平时经常表达的语言习惯或能结合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主题”,那效果会更加明显。

    参照本文第一个例子,对于五六岁的孩子,不可能准确无误地理解防腐剂这样的词汇。听妈妈用这样的语言解释原因,无异于一种敷衍。他的心情当然不会好,又听到那熟悉的“都是为了你好”,愤怒和无奈当然会使他从可恶的对话环境中主动逃离。

    如果是我,我会换一种方式和他交流。首先,我会承认那些小食品确实很好吃(理解情绪),尤其是那些膨化食品,确实是美味,用这样的方式让他认为我们并不是对立面,我是替他考虑的;接着,我会举一些他能理解的例子,比如从动画片或者绘本中看到的正面或反面教材,告诉他吃完会变成和谁谁谁一样,这种具体的例子,会更形象地告诉他结果,比抽象的“对身体不好”更容易理解;最后,可以用一些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满足他的一些心愿(让他知道这并不是欺诈),比如看一场电影、去游泳、吃一顿大餐等等,关键是让他自己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承认了孩子心理的渴望,另一方面,让他“自己”选择了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这既是对孩子的保护,更是对孩子的尊重。这样的方式,孩子自然乐于接收。


    正确的信息接收方式

    只发送不接收信息,显然是徒劳无功的。然而,只有保证正确的接收方式,才能让家长完全了解孩子的本意。这对交流本身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在同孩子交流时存在的陋习是,在孩子把话说完之前,脑中已经给出了预定的结果。这导致,许多孩子没有完整的表达清楚时,已经被家长误解。家长自以为聪明,把自己的思维无形地强加给了孩子,有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说清楚,或者认为说清楚会很费力,所以就放弃了对真实意图的表达。

    另外,家长在听孩子讲话时,应该结合孩子的年龄,不要过高或者过低地臆断孩子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否则只会凸显自身的幼稚。

    继续用本文的第二个例子分析。妮妮今年已经四岁了,她难道不知道她的表是“假表”吗?难道她看不出自己的表在功能上的欠缺吗?这当然不是她提出两块钟表问题的关键。她之所以主动提出这样的不同,目的是引起我的注意,或者说隐晦地告诉我,她知道她的表是假的,她很希望她有一块“能自己走”的真表。甚至她希望,她目前拥有的表就可以自己走起来,所以当“姥姥”说“那是假的”时,她那么激动,或者说那么失落……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候孩子所想的并不如表达出来的如此简单,家长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冷静地思考,关键是完整地听完和理智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过滤掉所有的干扰,得到孩子切实的感受。而作为孩子,这样的理解才是美好的体验,才会鼓励他们更频繁地和家长交流心声。

    图片来自网络

    别吹耳旁风

    家长经常气愤地说:“你个小混蛋,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是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耳旁风完全是父母自己吹过去的。因为缺乏技巧和耐心,没有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如此造成不但家长信心受挫,甚至孩子也备受委屈。

    看完文章的家长朋友,别再给你孩子吹耳旁风了。想让孩子真的“懂道理”,应该想想该如何正确地讲道理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说的道理只会变成“耳边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qx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