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食物链

作者: 马蜂小鲜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13:22 被阅读0次

引言

互联网技术日益增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任何新技术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尽快融入已有的生态系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而生存下来的新技术,也会逐步发展出自己的小生态,并最终成为大生态的一部分。

一、技术的食物链

在生物世界的生态系统中,是有食物链的,每种生物的地位并不平等。同样的,在技术世界的生态中,也是有依存链的,每项技术的地位也不平等。

一般来说,被其他技术“奴役”越多,被其他技术当作“食物”和“资源”的机会越多,貌似位于技术食物链低端的技术,江湖地位反而越高,越是稳定。

位于食物链低端的技术,是那些市场需求更大、通用性更强的技术,这些技术对上层的控制力也越大,话语权也越大。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控制的技术,会像水一样往低处去,甘当食物链的底端。

芯片位于IT世界的最底端。就像光合作用是生命和非生命的边界一样,芯片就是IT世界与外部环境间的门户。没有光合作用的外部世界,就是非生命的了。没有芯片的外部世界,就是非IT的了。

二、三Q 大战

2010年爆发的“3Q大战”,就是位于上层的应用(QQ社交软件)与位于下层的安全软件(360安全软件)之间的纠纷。从技术角度看,安全软件运行的位置更低,处在操作系统中,而QQ社交软件运行的位置更高,是在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层,因此前者随时都可以掐后者的脖子。

同样的,前些年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大战”,从浏览器、安全软件、操作系统到硬件ROM的争夺,也都采用“钻地鼠”策略,越向下,控制力越强。

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就需要努力下沉技术。但是,不是你想下沉就可以下沉的,很多时候会被市场拒绝。因为下沉的技术多了,不仅失去了下沉的目的,而且副作用很大:越是下层的技术,复杂性越高;

把技术植入下层,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效率和性能急剧下降。

三、流量模式

以互联网基础设施技术为例。互联网上的流量大多是点到多点的分发式的,如浏览、直播等。因此,IP Multicast技术认为网络层不能只提供点到点的通信能力,应该增加组播能力。同样的,互联网上的流量,大多需要服务质量保证、安全通信和移动性支持,因此在网络/IP层提供IP QoS、IPSec和IP Mobility,是天经地义的。

IP Multicast、IP QoS、IPSec和IP Mobility,加入IP层听起来都是很有道理的,IETF、学界和产业界也一起努力超过20年了,也曾经虚火过,但目前基本归于沉寂。

究其原因,它们是很多互联网应用需要的,但不是绝大多数互联网应用需要的。它们是IP层需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最好在IP层实现它们,但应用层也可以实现。

链路层安全性历史上一般只提供对用户的单向认证就可以了。但随着***和钓鱼Wi-Fi热点等的出现,链路层的身份双向认证就成为必需品。几年前国内曾经出现的,对无线用户数据的链路层加密传输“创新”,属于下沉了不该下沉的技术,被市场抛弃是顺理成章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技术食物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wu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