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ID:彰武大都督(zhangwudadudu)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终章《邪不压正》(改编自小说《侠隐》)马上就要上映了。之所以有“北洋三部曲”的说法,是因为这三部作品都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让子弹飞》发生在北洋时期南部中国(四川)。
《一步之遥》发生在北洋时期东部中国(上海)。
《邪不压正》发生在北洋时期北部中国(北京)。
姜文是中国电影界的鬼才导演,在他导演生涯的六部电影中,发生在北洋时期的故事就有三部。不知为何,姜文会对北洋时期如此感兴趣。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革命者,或许他的骨子里想要成为一个乱世英雄,也许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姜文的“北洋三部曲”和他的“北洋人生”。
“让子弹飞一会儿”
姜文是一个有着强烈表达欲望和艺术追求的导演,他从来不刻意追求和迎合市场。跪着挣钱,他觉得很他妈寒碜。
2010年,姜文执导的第四部电影,“北洋三部曲”的第一部,《让子弹飞》,在口碑和票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照张牧之(张麻子)的话说,他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表面上讲了一个土匪消灭恶霸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北洋时期,军阀混战的四川。这里的大小军阀名义上听从北洋政府号令,实则割据地方。四川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军阀、官吏、豪绅搜刮民财,政府卖官鬻爵,百姓民不聊生。鹅城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张牧之早年跟随蔡锷参加革命,后来蔡锷病死,军阀混战。他心灰意冷,只得浪迹江湖、落草为寇,成为了啸聚山林的麻匪“张麻子”。
张牧之带领手下兄弟劫了一列火车,车上坐的是买官后带着夫人和师爷准备上任的县长马邦德。马邦德为了活命,谎称自己是汤师爷,并表示只要县长上任,就能拿到钱。于是张牧之决定假冒县长,去鹅城上任。
在鹅城,张牧之和汤师爷(马邦德)遇到了只手遮天的恶霸黄四郎。在经历了暴打武教头、六子惨死、鸿门宴、县衙枪战、绑架黄四郎(替身)、真假麻匪、出城剿匪等等与黄四郎的诸次较量后,六子、老二、师爷、夫人相继惨死。张牧之决心杀回鹅城,彻底铲除黄四郎,最终发动群众的力量,扳倒了黄四郎。
而胜利后,他的兄弟们却离开他去了上海,成为了新的既得利益者。只留他一个人孤独地继续革命。
《让子弹飞》虽然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却又像一个发生在鹅城的童话寓言故事。
张牧之代表了坚定的革命者形象,他早年投身革命。而革命胜利后,获益的却是那些革命中的投机者。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革命理想无法实现,他选择浪迹江湖、归隐山林。而当遇到革命的获利者和投机者黄四郎后,他决心重新拾起革命的热情。黄四郎被打倒了,但革命还远远没有成功。
黄四郎是一个张狂跋扈的旧时代当权者,出身豪绅家庭,还有可能留学东洋。他早年在旁边亲眼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成为了革命的投机者。从大清到民国,他一直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和剥削者。在与革命者张牧之的较量中,败在了张牧之的脚下。然而千万诸如黄四郎的人,何时才能真正被推翻?
汤师爷(马邦德)则是一个唯利是图,在两派势力间权衡利弊、摇摆不定的江湖骗子。他与张牧之从宿敌变成了莫逆之交,即使摇摆不定,但我相信他的内心是站在张牧之这边的。虽然在他的心里,这个土匪是斗不过黄四郎的。
他在死前说有两件事骗了张麻子。我觉得第一件是他曾出卖过张牧之,老二的死跟他有关;第二件是他所谓的妻儿是假的,是他为了给自己留后路,来骗钱的。
汤师爷死了,张牧之烧掉了麻匪面具。
“你没了,张麻子也没了,真的也没了,假的也没了。”
他决定不再穿着张麻子的外衣,不再做隐于山林的麻匪,他要重新做回彻底的革命者,将黄四郎连根拔起。
鹅城有一群逆来顺受、摇摆不定的百姓。他们都赤裸上身,麻木不仁、没有尊严地活着。
千百年来,百姓有逆来顺受的本性,也有揭竿而起的基因。在看到黄四郎(替身)被杀后,革命热情被彻底点燃,纷纷揭竿而起。
然而他们冲向碉楼,却只是顾着哄抢东西。张牧之虽然发动了群众,但人民的思想还没有被唤醒。
还有那一群卑躬屈膝的狗奴才,在旧主人被打倒时,会迅速倒向新主人的脚下。曾经的走狗武教头,在哄抢黄四郎碉楼时反而冲在了最前面,成了最革命的那一个。
革命仿佛胜利了,但张牧之的兄弟们却只是那个时代的普通人,那些曾经快意恩仇,有勇有谋的麻匪去了上海,成为了将来的“黄四郎”。
张牧之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只有他一个人看到了理想,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地追求。
《让子弹飞》相对比姜文的前作《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大家都能看懂的片子,但谁也不敢说,完全看懂了。姜文有个理念叫做事做到“七成”,《让子弹飞》的内涵,我们看懂的也许还不到七成。上映那么多年后,依然有众多的影迷不厌其烦地对它进行解读。
《让子弹飞》仿佛是一个象征大于写实的寓言故事,有很强烈的话剧感。电影中有很多荒诞的元素和与众不同的黑色幽默。很多台词也都充满了隐喻和内涵。
电影最终还有很多未言明的故事情节,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优秀的艺术品,从它创造出来那一刻起,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属于观众。这一点,我相信,《让子弹飞》是做到了。
“To be or not to be”
时隔四年后,姜文推出了“北洋三部曲”的第二部,《一步之遥》。然而这次,却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失利,成为姜文导演生涯中口碑最差的一部作品。绝大多数人表示没有看懂,不知所云。
To be or not to be?影片以《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开场。这是一部关于抉择的电影。接着是一段对《教父》的致敬,还有一段马走日因大清亡了而自责的独白。
故事从武大帅的儿子武七说起,武七找马走日帮忙洗白贪污的军费,马走日提议,办一场花国选美大赛。并煽动观众,将花国总统颁给了情人完颜英。声势浩大的花国选美大赛让马走日和发小项飞田声名鹊起。
一天夜里马走日与完颜英在大街上飙车,第二天马走日在车祸现场醒来,而完颜英已经死了。
惊慌失措的马走日,想找武大帅的女儿,自己爱慕的好友武六帮忙,却在大帅府发现了被关起来的发小项飞田。项飞田与武七贪污军费被大帅发现,将要被处决。
马走日犹豫再三,不顾自己的麻烦,还是求大帅放了项飞田。面对武六,马走日欲言又止,还是没有说出自己想要求救的事,而是开始了亡命天涯。
完颜英死亡的新闻不胫而走,马走日成为最大的嫌疑犯。处事精明的在项飞田将捉拿马走日当做加官进爵的筹码,一对莫逆之交变成了生死宿敌。
时隔两年,马走日的案件被以讹传讹,戏剧明星王天王将其改编成一出恶俗话剧,一炮而红。隐姓埋名的马走日不堪忍受王天王对完颜的侮辱,暴打王天王,最终落网。
了解到马走日冤情后的武六,决定要救出马走日。而项飞田却不顾往日恩情,怂恿武七,一心要置马走日于死地。
在武大帅娶小老婆的婚礼上,武六救走了马走日。众人随后追赶而来。最终在一个风车前,马走日不愿拖累武六,挺身而出,从容赴死。死前还在重复着那段大清亡了的独白。
这部电影很像一部舞台剧,信息量过大,还加入了旁白、黑白默片、百老汇歌舞等表达形式。
前半段的花国选美大赛令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满屏都是白花花的大腿,仿佛是在看一部歌舞剧。有人说姜文是在讽刺当今的选秀与直播,而我觉得这并不是。“花国选美大赛”的情节其实是由民国奇案“阎瑞生案”改编而来。
“阎瑞生案”是北洋时期上海最著名的案件,当年舞女选美的花国大选轰动一时。不久后,获得“花国总理”称号的舞女王莲英被谋杀,最终凶手阎瑞生被枪决。“花国选美大赛”的故事虽然看似荒诞,确是那个年代真实发生的故事。
“阎瑞生案”被多次改变为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郭德纲也曾说过单口相声《枪毙阎瑞生》。
电影中的马走日是一个前清老贵族,是一个讲究和体面的人。他在新时代,没有趋炎附势。在“误杀”完颜英后,他宁愿亡命天涯,也没有利用武六的关系为自己洗脱罪名。但却在王天王侮辱完颜名誉之时,他不惜拼上性命也要暴打王天王。
我本以为这是他作为落魄贵族对最后一点尊严的坚持,士可杀不可辱。而当他对武六坦露心声时我才明白,原来他是对完颜的死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是为了维护完颜的名誉,为了给死去的完颜最后的尊严。
“我没有杀完颜,完颜是因我而死,枪毙我,我不冤枉。可是完颜,不应该受辱骂,她是个体面的人,她是个要强的人。”
而同样身为前清贵族的项飞田,却成为了新势力的走狗。他恩将仇报,将抓捕马走日当做加官进爵的筹码。
一个走日,一个飞田,在棋盘上仅仅一步之遥。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身败名裂,一个如鱼得水。To be or not to be?这么活还是那么活,两种不同的抉择,两种不同的人生。
很多观众都觉得《一步之遥》看不懂,觉得整个故事十分荒诞,不知所云。特别是对于喜欢总结中心思想的中国观众,竟总结不出电影想要表达什么。票房和口碑双双失利也是在所难免了。
姜文在一次采访中曾解释道,戏剧理论主要分为两派,即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及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讲究表演真实反映生活,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感。这也是目前主流电影的手法。
而布莱希特体系则强调陌生化的“间离”效果,让观众置身事外,有种围观的既视感。
这两种戏剧理论的区别,我认为倒很像是游戏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
《一步之遥》无疑是属于后者。其实电影的故事本身并不算十分荒诞。只是其中运用了过于夸张和荒诞的台词,与大量超现实主义元素。给人很强烈的不真实感和荒诞感。
无论是隐喻爱情,隐喻政治,还是隐喻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解读为一部中国近代史。《一步之遥》都是姜文内心最真诚的表达。
一部无法获得大众审美认可的电影,应该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我依然愿意尊重姜文的艺术追求。
姜文的“北洋人生”
在“北洋三部曲”之前,姜文还拍出了三部改变中国影史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导演的电影数量不多,却每一部都堪称精品。他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大量的荒诞、超现实元素,以及各种隐喻。
有人说电影是全世界人都能看懂的艺术,但有时观众往往看不懂姜文在说什么。但按照姜文的话说,总有一天观众会懂得,等他懂的那天再回想,会觉得老姜真对得起我。
姜文曾说:把一个电影写的有起承转合、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不难。但想通过一个电影的方式,试图表达一点对生活、生命的感受,这样的机会很难得。
正是由于这样的追求,他的作品才会如此天马行空。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失去了做梦的能力,才令人恐惧。
时隔4年,“北洋三部曲”最终篇《邪不压正》终于要上映了。相信这个发生在北洋的故事,依然能让我感到惊喜。
我喜爱姜文的艺术,也喜欢这个风云变幻的北洋时代,我相信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姜文去挖掘。
我期待姜文继续他的“北洋人生”,期待他带给我们的惊喜。即使我们又一次看不懂,但我相信,他会给我们翻译翻译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