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看武志红的心理学,也在运用他教的方法进行自我分析。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武志红老师关于“命运”的分析。我还记得《平民窟的百万富翁》里对“命运”的翻译很是巧妙——“It's written”。命运到底被谁书写?以前我比较悲观,一直觉得“命运”是外在有一股不可抗力量控制着自己,而武志红老师的分析,让我开始渐渐相信命运可以被自己书写。
我时常会感觉到当我遇到一个挫折或者困难时,如果这个挫折或者困难我没有克服,那么下一次我还会再次遇到。比如,初中考重点高中差了3分,高考考本科差了3分,考重点大学研究生英语差了4分。每次我都很懊恼,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是却总是差那么一点。而且,我经常对自己说的就是“等一下再做也可以”,但是每次都是事到临头才匆忙赶工。包括今天,还有两个小时了得交写作作业了才慌忙来写这篇文章。一直在经历“差一点就成功”也一直在反复“拖延——懊恼——拖延”。
以前只会气馁,有心却无力去改变。但是这段时间,逐渐感觉到自己有力量了,因为不断学习心理学,我更了解自己,我更多的无意识被挖掘出来,无意识一旦被呈现就知道原因,有了原因就知道如果去解决,而不像以前只是盲目原地打转。
儿童最初的经历和体验构成一个人人生脚本的基石,想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首先要去回忆和重新认识自己记忆中最早、最深的事件或者细节。
我昨天回忆了一晚上,做梦都在回忆,我通过回忆分析,开始明白了为何我做事总是会离自己的目标差一点点,遇到机会本能的就是想逃避放弃,又因为我会逼自己去抓住所以总会有拖延。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大概两三岁,父母为生活奔波无法照顾到我,便将我轮流寄养在各个亲戚家里:外婆家、小姨家、大姑家、大舅家。。。我记得每次他们离开我都哭的很伤心,一直抱着不让他们走,每次都被亲戚将我和父母拉扯开,看着爸妈走远感觉天都踏了,在亲戚家只有偶尔玩耍时我会忘了想父母,一旦我一个人时我就会特别伤心,特别想爸妈,每天都是盼着日子快点过等父母来接我,经常大半夜醒来躲在厕所里哭,基本那段回忆的底色是黑色的,偶尔的开心只是点缀。
因为从小和父母分开,这导致我一直非常没有安全感,而每次与父母相聚我总是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分离,这导致了我的焦虑,也导致我对于获得的一切都没安全感,我总是无法畅快的去为自己的成就开心,因为我总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算我获得了都只是暂时的,一切终会像和父母短暂相聚一样,总觉得他们(父母、成就)还会再次离我而去。这么多年来,最让我开心的就是我通过努力获得了出国工作的机会,可是这开心没持续多久,在我踏出国门,在国外度过的第一天半夜,我突然惊醒,开始焦虑“如果我不做这个工作了,我回国了重新找工作该怎么办”就也就是为什么我总是未雨绸缪,总是比同龄人想的深远,因为总在害怕失去,我总是无法安然的享受当下。
从小和父母经常地相聚又分离,时间一长我就很“乖”,因为我本能的需求被抑制了,我开始“情感免疫”。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甚至亲人离世,我都不会哭。因为我从小就知道分离和失去是必然了,哭没有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学毕业时当同学都在哭,她们问我为什么不哭时我会很冷静地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该联系的人就算毕业了也总是会联系的,不联系也没办法啊。”我也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老在说“顺其自然”,因为小时候我努力去抗争过,但是父母还是老离开我。而我后来发现不论我是哭闹,抗争还是乖巧,父母总是会在特定的时间来接我也会在特定的时间将我寄养在别人家。
而我经常面对机会本能上容易放弃也是基于小时候的这个创伤,因为我怕努力争取了(面对父母离去我拼命抓住衣角)还是失去,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不哭不闹,大人还会因为我的乖巧夸奖我)该是我的跑不掉(分离不可避免,但是父母总会来接我)。但是人都很容易从众,比如考研,我本能会觉得自己考不上,本能想逃避,但是周围的朋友都在认真准备,长辈也对我有期待,我得“逼着自己不能放弃”。注意,是逼着不放弃,而不是逼自己努力达成目标,就像小时候等待父母来接自己都是让我自己浑浑噩噩等待时间快点过去,我只能用“浑噩”来麻痹自己,“浑噩”有时是一种保护,避免自己再次受分离的创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容易拖延,也是因为在用“浑噩”避免自己可能的失败。
最开始学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总想着怎样去改变。但是我发现“潜意识”、“创伤”一旦被察觉其实也就基本自愈了。现在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焦虑就减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可以专注于当下了。
面对还有两个小时交作业时限,换做以前的我,一定是“我肯定写不出来,交50元算了。”但是今天的我,只想着“现在我要写什么?怎么写?”就这样一步步居然一个小时以内完成了这篇文章。
如果时常感到自己的意识和行动相违背,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有一个被忽视的小孩,我要努力找到她拥抱她并告诉她“跟我走吧,现在我有力量滋养你了”,这样意识和行动才能合二为一。
希望我的自我分析对想深入了解自己的你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