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阿根廷,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应该就是足球,然后很可能是牛肉,似乎其他真没有更多的元素了。然而,为什么一个靠出口牛肉就能跻身G20的阿根廷给人们的存在感会这么低呢?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素有“南美小巴黎”之称,什么影响了现代阿根廷的发展呢?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改变现代阿根廷国运的一场战争——马岛之战,或许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马岛之战
战争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英文:Malvinas War,又称:Falklands War,因此也有人叫福克兰群岛战争,简称福岛战争。
战争时间: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历时74天。
交战双方:阿根廷(南美第二大国,牛肉出口大国,足球强国),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没落的日不落帝国)
交战原因: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的归属
交战背景:
先交代一下马岛。其主岛地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
马岛归属之所以有争议,完全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西班牙、阿根廷都曾宣称对其拥有主权。这块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会引起三个国家的纠纷。这就需要说明下马岛的历史。马岛最早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John Davis)发现,但我们知道,南美洲历史上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马岛也就长期在西班牙的掌控下,但随着西班牙的衰落,尤其经过英西海战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被英国取代,顺理成章,英国人就开始接手马岛。然而,阿根廷从西班牙独立后,因马岛的地理位置(这从地图上也能看出来,几乎可以认为马岛是阿根廷的附属岛屿),一直不肯承认其属于英国,而将其视为本国领土,这便成为两国对于该岛主权争议的由来。
二战后,两家都争夺马岛主权,于是就闹到了联合国,让一个权威国际组织评判吧。但别忘了,联合国并不是一个实权组织,尤其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判给谁不判给谁呢?实在令我联头大。于是为了两不得罪,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直接把球踢了出去,让英阿两国举行会谈,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要是能谈拢,还会找到联合国吗?这下球又回到两国手中。果不其然,有一搭没一搭地谈了十几年,不出所料,1982年2月,又一次谈判在纽约宣告破裂。我们知道,到了1982年,距开战就没几天了,没有和谈的时间以及周旋的空间了。
然而,为什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谈了十几年的英阿两国,在1982年就谈不下去了呢?这就要回到阿根廷与英国国内形势,于是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由和谈倒向了战争。
先看阿根廷国内局势:阿根廷,作为一个国家而言,从其独立开始,就面临先天的政治问题,军人执政,一直没法协调国内各方面的矛盾,处理问题也是军政府的典型特征简单粗暴,所以国内矛盾丛生。经过现代民主的洗礼,阿根廷人肯定不会对此视若无睹,于是民粹主义抬头,慢慢与军政府分庭抗礼,尤其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军人政府与文人政府(人们熟知的贝隆主义 Peronism)交替执政的局面。
到了八十年代,阿根廷正好是加尔铁里(Leopoldo Fortunato Galtieri Castelli,阿根廷人的名字深受西班牙文化的影响)军政府当政。军政府处理内政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没几年下来,国内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达到了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失业率随之变高,而薪资增长也满足不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前几年还是牛肉富国的阿根廷一下子沦为穷国。于是国内工人发动大规模罢工,农民甚至屠宰牛羊止损,政府粗暴管理,这是内忧。还有外患,阿根廷国内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其巨额外债的偿还能力。于是内忧外患之下,整个国家矛盾丛生,几乎要陷入瘫痪状态,军政府面临严峻的考验,随时有被文人政府替换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的总统急需一个国家和民众注意点的事件,缓解一下危机。
了解二战爆发原因的人都知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后,有两条典型的解决方案,一个是走改革的路子,如美国进行了罗斯福新政,缓和危机,另外一条就是更加简单粗暴的路子,德日为代表的战争法,转嫁矛盾。很明显,加尔铁里军政府并没有改革的能力,于是一场战争就呼之而出。这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总司令,赌上个人命运与国运,孤注一掷,领着独立后近百年几乎没有经历战事的军队,选择了与英国谈判破裂的这一节点,在家门口打一场看似必胜无疑的仗。
再说英国。英国自二战后就开始衰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复往日荣光。此时的英国首相,是我们熟知的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这位英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号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所在的党派是保守党,70年代,接连败于工党,失去执政地位。终于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带领的保守党终于获胜而成为首相,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她,竞选口号也很耐人寻味“劳工无需工作”,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就在其当选的三年后,也就是1982年,抛弃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凯恩斯主义,实行了新自由主义(包括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控制货币供给、打击工会力量)的政策下,英国的失业人数增加一倍,通货膨胀也达到惊人水平,带来的后果是,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率跌至不到25%,她也有幸成为有民调以来支持率最低的首相,而其代表的保守党则更为惨淡,支持率更是跌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18%,可以说,接下来的大选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毫无悬念地会必输无疑。
所以此时,我们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迫切需要一招“乾坤大挪移”,迅速扭转当前的劣势,以期赢得大选,继续第二任期。马岛问题就在此时送上门来。然而,铁娘子毕竟是铁娘子,她不是军人上台的加尔铁里,深谙政治之道的她深深明白,战争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的,尤其在国际形势和平为主的大环境下,自家的保守党、反对党与英国人民不会那么容易就会同意的。于是她就开始有策略地引诱阿根廷主动挑起战端,甚至以示弱的方式:
首先,她公开表示马岛的军事费用是英国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是第一步,对英国内部而言,表明立场,直接将马岛与英国绑在一起);
其次,削减马岛的驻军经费,缩小皇家海军编制,包括马岛军舰(这是第二步,在军事方面给阿根廷放烟幕弹,造成英国将要放弃马岛的假象)。具体内容如查姆特海军基地关闭,“无畏号”攻击舰和其它十艘战舰准备报废,“赫尔姆斯号”航母进厂维修,“无敌号”航母打算在1983年送给澳大利亚等等,言外之意,我大英帝国要缩减军事开支。
再者,外交上,连英国参与马岛谈判的外交人员也认为保守党无意坚守马岛,另外撒切尔政府的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面对咄咄逼人的阿根廷政府,显得非常软弱,既误导了阿根廷人又激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反感,简直就是大英帝国的外交耻辱。因此,当阿根廷登陆马岛的消息传到英国时,可以用举国震惊来形容。
于是,英国一步一步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战争,对阿根廷的反击战一触即发。对撒切尔夫人而言,“乾坤大挪移”终于奏效了。
最先挑起战争的加尔铁里应该也没有意识到,撒切尔夫人跟他一样,甚至比他更迫切地需要这场战争。
战事爆发:
在一系列“骚操作”加一点“口水战”作为开战的先声下,阿根廷率先启动了“罗萨里奥”军事行动(Operation Rosario),派出海陆空军三军约4000人,突然登岛,占领马岛首府斯坦利港,迫使英国驻军,阿根廷改马岛最高行政官为军事总督,并配署500名宪兵进行军事统治。至此,战争终于正式爆发,这是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海空战。
战争经过:
登岛的胜利,让加尔铁里一夜间成为了国家英雄,军政府的支持率陡增,连国内的13个反对党联合也发表声明,共赴国难,一致对外。加尔铁里可谓声名隆盛,春风得意。
阿根廷登岛第二天,也就是4月3日,铁娘子立刻采取措施,宣布建立战时内阁,并迅速派遣特遣舰队(Task Force)对抗阿根廷,包含了核潜艇、两艘航空母舰赫密士号和新服役的无敌级航空母舰无敌号,上有20余架海鹞式垂直升降战机,这是整个特遣舰队能用来对抗阿根廷军队的空中武力。由于距本土太远,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基地作为中转点。

英国将其反攻军事行动代号为“共同作战”(Operation Corporate)。当特遣舰队由英国出发时,美国的《新闻周刊》杂志封面头条为"The Empire Strikes Back"(帝国大反击),用刚上映的星战电影名称来幽默地双关旧的大英帝国。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政治和经济才是内核。英国不仅在军事上采取行动,经济上,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为“禁航区”(Total Exclusion Zone),切断阿根廷外援与支持,并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政治上,制造国际舆论,拉拢并联合主要国家对阿根廷进行声讨与制裁。
反观阿根廷,虽然取得登岛胜利,甚至加尔铁里上岛视察,然而举国一片欢喜下,却没有人冷静下来思考并准备阿根廷该如何应对英国的反击,无论从战备、补给、防御、情报,还是国际舆论的造势等方面,阿根廷表现出一副新手的样子,并不像一个主动发起战争的国家,似乎凭一腔热情就足够了。
战时下的英国,要面对超长补给线,海外作战,远离本土等不利因素,然而,毕竟是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其战争动员与组织以及作战能力依然不可小觑。英军不仅对阿根廷建立多层次封锁性,利用航空母舰优势,派机空袭马岛上的阿军机场、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夺取局部制空权,打击阿根廷为数不多的舰艇,几乎切断阿根廷本土对马岛的一切援助。
阿根廷只能采取反封锁措施,利用本土优势,打击英军,强行对马岛进行补给(不明白,军政府为什么没有在拿下马岛后,英军来临前就采取巩固措施,真的是认为英国不敢打这一仗吗)。
当然,作为现代化的战争,双方交战期间,海空交战激烈,精确制导导弹作用巨大。有两个经典战例:5月2日阿根廷一艘载有1000多名军人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备注:这是阿根廷的主力舰)巡洋舰在禁区外侧的公海上被英国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发射的鱼雷命中击沉;而5月4日阿根廷海军航空兵出动两架“超级军旗”式攻击机,用AM-39型“飞鱼”式导弹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这种局面下,尽管有联合国以及一些南美国家(如秘鲁)居中调停,然而,双方已经深陷战争漩涡,没有任何一方会在此时接受和平方案。于是,战争进入下一阶段。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英阿之间针对马岛的决战不可避免。
这一阶段,可以说马岛已经被英军封锁包围,对英军而言,登陆占领马岛已是水到渠成之势。英军首先在阿军防御薄弱的圣卡洛斯开始登陆,然后迅速扩大战果,完成对斯坦利的陆上包围圈。与此同时,英军继续严密封锁马岛,切断马岛阿军的海空补给,
此时的阿军面对不利局面,继续顽强抵抗,阿根廷空军以堪培拉轰炸机的夜间轰炸对抗英军的登陆作战。英军损失较为严重,5月25日,导弹驱逐舰“考文垂号”和集装箱船“大西洋运送者号”,被击沉;6月8日又大规模空袭英舰,先后击沉、击伤英军“热心号”、“普列茅斯号”等舰艇,使英国登陆部队遭到重大伤亡,一再推迟总攻时间。
国际态度:
英阿两国交战的同时,我们再看一下国际形势吧。
美国:美国一向视南美洲为其后院,自然不愿后院失火,而且不断扶持南美军政府,典型如智利的皮特切诺政权。加尔铁里的反共立场,深受美国赞许,CIA甚至为了平息此事,曾试探建议英国放弃马岛。因此,阿根廷幻想美国会保持中立姿态。然而战争爆发后,美国虽然在前二十天保持中立,但毕竟英国是其铁杆盟友,最终还是直接对阿根廷实施制裁与禁运。
欧洲共同体:4月10日就开始对阿根廷进行贸易制裁。阿空军的主战装备基本从法国进口,可是在马岛战争爆发后,不愿得罪英国的法国选择对阿根廷停供,已签协议的武器出口项目被暂停。联邦德国与荷兰等西欧国家也纷纷效仿。阿根廷军火外供被切断。
苏联:苏联虽然与英国对立,但其本身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加尔铁里是军人独裁,对共产主义并不感冒,且与苏联没有直接军火交易,所以苏联只会对此不闻不问,或许乐见争端的发生。
也说一说中国的态度吧:当时的中国刚进行改革开放没两年,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建设,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对国际上的争端多是声援为主,表明下态度,但绝不会介入或者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智利:阿根廷的邻国,但两国从70年代起边境冲突就不断(看地图即可知道,智利的国土狭长,无纵深,大部分与阿根廷相邻,因此两国不可避免存在领土问题),当时智利虽然也是军政府统治,但智利当局担心的是万一阿根廷取得马岛胜利,回过头来夹着余威收拾智利;因此智利向英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vital)协助,举例来说,阿国空军只要一起飞出任务,英国在外海的舰队就会收到智利的预警通知。
联合国:二战后成立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但它并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尤其是涉及到主权和领土争端的时候,只能进行一定的协调,最终还是取决于几个大国的态度。所以,联合国在这件事上并不能有所作为。
战争结果:
虽然阿军在最后决战中对英军造成一定打击,但由于阿军指挥笨拙、孤岛作战、补给困难,英军逐步蚕食下,6月14日下午阿军被迫投降。历时74天的英阿武装冲突以阿根廷失败而告终。
这次战争双方共出动了10万人,其中阿根廷参战人数为6.5万,英军参战人数为3.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阿军阵亡1000多人,伤1300人,被俘11800多人。英军战死255人,伤777人,被俘210多人,战争耗资约12亿美元。
上面是直接结果,而战争背后的目的也随着双方战争的结束而逐渐揭晓:
英国:战争的胜利,使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要知道,二战后,英国要面对的不仅是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旁落,曾经在大英帝国羽翼下的殖民地国家更是纷纷独立,英国无力维持,就连英联邦也没有发挥如丘吉尔所预言的影响。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依靠北约或者美国的援助,是没落的“日不落帝国”再次向世界秀muscle,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撒切尔夫人及其保守党而言,在国内获得空前的威望,扭转了原本大选的劣势,第二年英国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普选。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本来想通过转移国内的矛盾,却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于是,战争刚结束,就被赶下台来,其代表的军政府垮台。加尔铁里在这场赌局中最终赔尽了自己的政治命运,阿根廷的国运也损失殆尽,此后阿根廷进入长期的政治动荡,无论是上台的文人政府还是后续的军政府,都无法恢复阿根廷的经济,因此,阿根廷人民对政府愈加不满,而这种不满也让政治更加动荡,整个国家几乎进入了死循环,至今都不能自拔。2019年的大选显示,贝隆主义又开始回归。
阿根廷货币比索
英阿政府的不同结局,真是冰火两重天呀。
结束语:
其实,两国因马岛开战,不仅仅是因为国内的政治局势,马岛本身的地理位置肯定也在两国考虑内,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可能因为南美的存在感不是很强,且离我们实在太远,所以国人对这里不是很关注。从地图上看,马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扼守着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通道,自身拥有靠近南极洲的天然优势,是进军南极优秀的支撑点(这不仅对英国如此,其他国家也一样),未来南极的开发势必也会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
而从战略角度考量,马岛东控非洲的好望角,西抵太平洋南端的新西兰,北至南美洲,南达南极洲,东南面与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呈掎角之势,若以地缘战略眼光宏观角度来看来,马岛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连两洋”(太平洋、大西洋)、“控四洲”(非洲、美洲、澳洲、南极洲)。
1. 百度百科 马岛战争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B0%94%E7%BB%B4%E7%BA%B3%E6%96%AF%E7%BE%A4%E5%B2%9B%E6%88%98%E4%BA%89
2. 英国为何一定要打马岛战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829206157650513&wfr=spider&for=pc
3. 知乎: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5919
4. 马岛战争,几乎放弃世界殖民地的英国,为什么死不肯放弃马岛?https://www.sohu.com/a/309406027_100166623
网友评论